在九江,54岁的詹冬龙总被乡亲们称为“闲不住的老詹”。1982年,幼年的他因帮邻居挑水踏入公益之门,43年间,从照顾孤寡老人到驻村扶贫,从资助贫困学子到推广健康产业,他的足迹始终围绕着“需要帮助的人”。
从一担水到二十年守护
1982年的夏天,11岁的詹冬龙放学回家时,发现邻居詹元仕夫妇正在门口犯愁。两位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家中缺人挑水。他二话不说拎起水桶,往返三趟把水缸灌满。这一担水,一挑就是二十年。
那时,詹冬龙和兄弟俩包揽了老人家中所有重活:每月去粮站扛回50斤米,踩着三轮车运蜂窝煤,寒冬腊月蹲在河边洗衣被。1990年参军离家前,他特意教会侄子接替挑水。邻居们记得,詹元仕老伴去世时,詹冬龙连夜从部队赶回,跪在灵前守了整夜。
1990年3月入伍后,詹冬龙在武汉空军预警学院担任学员队干部,带领学员照顾江岸区二七街道的沈友清、陈桂莲夫妇。每周打扫卫生、陪老人逛公园的惯例之外,他发起“节省一元津贴”活动,带头用省下的钱为老人购买药品食品。即便调往北京、甘肃等地,他仍坚持每年为老人汇款捐物,直到2009年陈桂莲去世,这场跨越20年的爱心接力才告一段落。
2003年,詹冬龙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服役时,一场沙尘暴让他敲开了牧民巴特尔家的门。13岁的李轩伊缩在炕角写作业,母亲正打包她的衣物——父亲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后,家里再供不起孩子上学,李轩伊无奈只能辍学。詹冬龙留下当月工资:“以后我每月寄钱,女娃必须读书。”此后五年,他不间断资助,直到李轩伊从大学毕业。这样的孩子,他一共资助了三名。
退休后的公益“新编队”
2010年,詹冬龙转业回地方,先后在九江市人社局、科技局任职。但他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他将个人首笔稿费6千元捐给了母校都昌县和合中学,设立奖教助学基金,募集善款50多万元,上千名师生受益。
2020年退休后,詹冬龙将公益重心转向系统化帮扶。他坚持16年前往和合乡敬老院送温暖活动,他带领同村复转退伍军人,为家乡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发起献爱心活动,并设立了敬老机制。每年,他都会组织爱心人士为老人们送去新棉被、过年糕点、洗漱用品等生活物资,陪老人们聊天,给他们表演节目,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作为九江市红色文化促进会会长,他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困难党员慰问等活动,并持续为都昌太阳村困境儿童筹集物资。
连续16年组织春节前慰问,覆盖南昌、九江、都昌20余家敬老院。2024年1月,第十四届和合敬老助孤活动中,他带领师生、爱心人士为老人送物资、演节目。
他主导的“一村一品”绿色产品调研正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0月,他因公益贡献受邀参加中国关心下一代公益盛典,其提名为“2025年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的荣誉,成为43年公益路的诠释 。
在詹冬龙家中,最显眼的是2017年驻村时用的帆布包,内侧还粘着给村民买药的收据。被问及坚持的动力,他说:“小时候给詹家挑水,缸满了心里就踏实。现在不过是换了个大点的缸。”
詹冬龙的爱心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被评为九江市道德模范、九江好人、感动九江网事人物、全国榜样百强公益人物、2025年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提名人选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公益付出的肯定,更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位退役老兵的最新计划,是在九江筹建首个退役军人公益服务中心。在他2024年的记事本扉页,写着一段摘录自《雷锋日记》的话:“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