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什么是青阳腔?什么是草龙舞?
    日期: 2025-10-13          来源: 文明江西          访问量: 0

    在赣北小城九江湖口,藏着两项国家级非遗——青阳腔与草龙。高亢嘹亮的“一唱众和”,道尽岁月沧桑;稻草编织的灵动长龙,承载农耕记忆。如今,它们走出戏台与田间,进校园、融科技、变文创。这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情告白,忽而明白:艺术就像鄱阳湖的水,看似平静,实则奔流不息;看似古老,实则日日更新。


    古调新声中的江湖回响

    ——湖口青阳腔与草龙

    文/杨松华

    在赣北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座名为湖口的小城,它像一枚精致的纽扣,系在江西、湖北、安徽三省的衣襟上。这座面积仅673平方公里的县城,却珍藏着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与湖口草龙。它们是时光长河中的两粒金沙,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01

    青阳腔:高台之上的历史回音

    青阳腔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歌者

    在现代化的喧嚣中

    固执地吟唱着古老的曲调

    等待着知音人的聆听

    那是一个春意渐浓的傍晚,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前的广场上搭起了简易戏台。听说今晚有青阳腔演出,附近的居民早早搬来了小板凳,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的喜悦。我挤在人群中,感受着这份久违的民间热闹。

    图片

    图为青阳腔演出  源于网络

    锣鼓声骤然响起,人群立刻安静下来。几位身着戏服的年轻艺人登台,他们脸上的油彩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艳。当第一声唱腔划破夜空时,我浑身一震——那声音高亢嘹亮,仿佛直接从胸腔迸发而出,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一唱众和的青阳腔啊!”身旁一位白发老者低声感叹,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

    演的是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但与我熟悉的京剧版本截然不同。青阳腔的表演更加粗犷豪放,演员在台上腾挪跳跃,唱到激昂处,台下观众不约而同地应和起来,形成奇妙的“帮腔”效果。这种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的互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看戏的场景——那时没有专业的剧场,戏班子在晒谷场上演出,村民们围坐四周,演员与观众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唱到精彩处,叫好声、应和声响成一片。

    “青阳腔最妙的就是这滚调。”中场休息时,一位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它打破了传统曲牌的限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自由发挥,就像我们鄱阳湖的水,看似有岸,实则奔放。”他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民间艺术的精髓所在吗?既有规矩,又不拘泥;既传承古法,又容纳创新。

    演出结束后,我有幸见到了青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殷武焕老先生。谈起青阳腔,老人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我十二岁学戏,那时候青阳腔在湖口一带还很盛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戏班子。”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说起戏文来依然字正腔圆,“现在年轻人不爱学了,觉得难,觉得土。可是啊,这腔调里藏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呢!”

    回家的路上,大马路上车来车往,我的耳边依然回荡着那高亢的唱腔。青阳腔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歌者,在现代化的喧嚣中固执地吟唱着古老的曲调,等待着知音人的聆听。

    02

    草龙:稻草编织的农耕记忆

    那些由最普通的稻草编织成的龙

    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

    也寄托着民间艺人

    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

    如果说青阳腔是湖口的“声音名片”,那么湖口草龙则是这片土地的“视觉图腾”。

    图片

    图为舞草龙  源于网络

    鄱阳湖大市场的大广场上,一条长约二十米的草龙已经准备就绪。与我想象中金光闪闪的舞龙不同,这条龙通体金黄,完全由稻草编织而成,龙鳞、龙须、龙角无不栩栩如生,在阳光下散发着质朴而温暖的光泽。更令我惊讶的是,这条看似笨重的草龙在舞动时竟如此灵动飘逸,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我们湖口草龙又叫谷龙,是用秋收后的第一茬稻草扎的。”正在调整龙身的喻芳泽老人告诉我。他是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手上的动作依然稳健有力。“旧时候,舞草龙是为了庆祝丰收,感谢老天爷赏饭吃。现在嘛,更多是为了不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

    随着锣鼓声响起,草龙开始舞动。八名壮汉高举龙身,在引珠人的引导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穿花、翻滚、盘柱……最精彩的是“龙吐珠”,只见龙头猛然昂起,从口中喷出一串五彩纸花,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舞龙者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与金黄的草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劳动画卷。

    围观的人群中,一位背着孙子的老奶奶看得格外入神。“我小时候,村里年年秋收后都要舞草龙。”她操着浓重的方言对我说,“那时候稻草人扎得没现在精致,但热闹啊!全村老小跟着龙跑,鞭炮放得震天响。”老人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乡村庙会的记忆——那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欢乐,真是有滋味儿。

    当我端坐电脑前敲击这篇文字记录时,我的脑海中仍不断浮现草龙闪动的画面。那些散落在各个村落的由最普通的稻草编织而成的龙,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也寄托着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它从田间地头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恰如中国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缩影——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03

    古艺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真正的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

    而是可以飞翔的翅膀

    不是封闭的孤岛

    而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如今居住在湖口县城的我,不仅看到了青阳腔和草龙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状态,更近距离感受到了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与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赋予了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

    青阳腔不再局限于乡村戏台的演出,它走进了校园、社区,甚至登上了时尚舞台。县一中的学生们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排练改编自《石钟山记》的青阳腔节目。古老的唱腔与青春的声线交织在一起,产生奇妙的演唱反应。“刚开始觉得土,学进去才发现真有味道。”一位高二女生告诉我,“特别是用方言唱,感觉特别带劲。”这种代际传承让我看到了青阳腔未来的希望。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地艺术家正在尝试将青阳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在县文化馆的小剧场里,我欣赏了一场实验性的“新青阳腔”演出。传统唱腔配上了电子音乐,戏曲动作融入了现代舞元素,古老的《秋江别》被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的争论很激烈——有老人摇头说:“这不是青阳腔了。”也有年轻人赞叹:“这才听得进去”。这种争议本身或许正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必经之路。

    图片

    图为草龙摆件  源于网络

    湖口草龙的创新之路同样精彩。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传承人们开发了系列草龙文创产品,推出了草龙元素的T恤、手机壳等商品,我买了一个巴掌大的草龙挂件,做工精巧,完全可以作为时尚饰品佩戴。

    最富创意的是“数字草龙”项目。通过利用3D扫描技术将传统草龙的制作过程数字化,建立完整的影像资料库。游客可以用VR设备体验编织草龙的乐趣,甚至设计属于自己的虚拟草龙。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正如一位湖口老艺人所说:“艺术就像鄱阳湖的水,看似平静,实则奔流不息;看似古老,实则日日更新。”湖口青阳腔和草龙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飞翔的翅膀;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通往世界的桥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简介

    杨松华,居鄱阳湖口,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余姚市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作品。

    已有 0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