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来吧,吃粑!
    日期: 2025-09-22          来源: 文明江西          访问量: 0

    图片

    本期导读

    在湖口县,米粑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炒米、磨粉到包馅、蒸制,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千百年来鱼米之乡的智慧结晶。这看似朴素的米粑,包裹的是鄱阳湖的馈赠,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更是让游子念念不忘的乡味。


    湖口米粑香

    文/ 郑  文

    01

    湖口米粑便口口相传下来

    成为一种美食、一方习俗、一域文化

    好友打来微信电话说,一直记得那天在湖口县城吃的米粑味道,到如今还想念着这份美味,并期待着下次再来品尝。

    有朋自远方来,款待其实不必山珍海味,用地方的特色小吃就特别能抓心抓味。湖口米粑就是一道颇具江南风味的小吃,每次接待客人时,作为一道压轴菜闪亮登场,既可以当圆席菜,也是主食打牙祭。

    图片

    图为湖口米粑  源于网络

    鄱阳湖在湖的出口处与长江交汇,随即融合成一江碧水向东流。湖口县恰好就在大江大湖边上,千年缠绵共生,造就了这一域江南鱼米之乡。雨水丰沛和亚热带湿润气候,非常适应水稻的种植。稻作历史十分久远,也孕育了灿烂多彩的饮食风俗,湖口米粑便口口相传下来,成为一种美食、一方习俗、一域文化。

    千百年来,圆圆的米粑凝结着人们的劳作艰辛与生活创造,样式出类、品种繁多、口感细腻、颜色靓丽,有麻糍粑、柳米粑、南瓜粑、炒米粑、印粑等。颇有意思的是,不少外地客总是惊诧这里的米粑为何大多为圆状呢?原来这手掌大的圆状米粑寄寓团团圆圆之意,在美食之中融进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吃进肚子里也意味着自己会好运多多,自然而然加深了对米粑食欲的好感与美味!

    图片

    图为品种繁多的米粑  源于网络

    水稻的种植在农事安排劳作上较为辛苦,人们也懂得犒劳自己!白米饭是一日三餐的必需品,做成米粑,不仅变着花样满足口福,也是在将乡村生活过得更有意思、更有滋味!


    02

    每逢节庆邀请亲友吃顿米粑,热闹一下

    生活的忙碌烦忧早已抛之脑后

    相较而言,新收的稻谷碾出的新米,是做粑的好食材。将新米放入热锅翻炒到稍带黄色,再用石磨磨成粉,取一定量的米粉放入洗净的脸盆中,倒入接近沸点的热水,边倒水边搅拌均匀,半干湿状,再用手进行有力道的揉搓,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用力用时较多,翻转捏堆成似一泥团,啄取鸡蛋大的粉团,用双手掌合起来绕圈揉滚成球状,再细细摊成平面状的粑皮,将菜馅放入粑皮中央,菜馅不多也不少,然后将粑皮合拢,再捏成圆形平状,轻轻地摆放在粑扎上。等制作的米粑摆满后,便将粑扎端进蒸锅里,大火加热蒸制。

    图片

    图为蒸制米粑  源于网络

    大约半小时后,有香味飘出,可以用筷子尝尝是否熟透。有经验的,可以通过粑的外皮颜色来判断粑的熟度!此时,孩子们早就捧着饭碗,围着灶台,张大眼睛急急地等待!

    男人揉捏粑粉,女人用心做粑。男女搭配,默契合作,才有米粑的可口美味。从村姑到村妇直至掌勺掌权,满足好味、滋养好“胃”,无疑做粑是女人展现家庭地位和持家本事的拿手好戏,这也造就了做粑这门美食巧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每逢节日、生日,找个理由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顿米粑,热闹开心一下,把生活的忙碌烦忧早已抛之脑后!  

    图片

    图为做米粑  源于网络


    03

    曾经是节日美食的米粑

    现如今四季可以品尝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的乡亲洗脚进了城,也将米粑带进了县城。有的人开了米粑早餐店,曾经是节日的美食,现如今四季可以品尝,而且顾客盈门。一些善经营的餐馆老板,将米粑写进了菜谱,且在粑馅里掺入各种时令的菜蔬和肉类,使之荤素搭配,可口而不油腻,成为款待外地来客响当当的招牌菜。

    曾接母亲来县城居住,她说老挂念着家里的菜园,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她一生喜欢做米粑,虽然谈不上是做粑的老手,但很用心,也很开心。母亲现已经七十有余,经常从乡下老家打来电话,说要做米粑给我们吃。母亲性格大大咧咧,干活利落,粑做得比较厚实,但炒粑馅时舍得放菜油和猪油,腻嘴味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米粑皮厚的微词!

    图片

    图为做米粑  源于网络

    泡粉、揉粉、做粑、蒸粑……不一会儿,屋子里便溢满了米粑的美味和醇香。当这样的场景闪现在梦里眼前,不由得令我惦念起乡下的母亲,馋起米粑来了……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电话与好友约定,下一次请他下乡去品尝母亲手工的原生态米粑啰!

    已有 0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