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画在药盒上的日月标记,
让不识字的老人按时吃药;
一句句地道的方言讲解,
把健康知识送到田间炕头;
在九江共青城市泽泉乡涂山村,
“00后”村医吴静怡,
正从爷爷手中接过那沉甸甸的
药箱和泛黄的笔记,
用青春的智慧与热忱,
在乡土间书写着“传承”与“创新”
交融的新篇章。
“00后”村医的新生活
“钱家嗲,你和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吧?明天我带两盒新的过来,顺便给你们量量血压!”“00后”村医吴静怡打着电话,身穿白大褂、头戴草帽、背着药箱,在涂山村整齐干净的乡间小路上,身影总是匆忙。
▲吴静怡叮嘱老人如何用药
一间约20平方米大小的村卫生室被分割成了诊室和药房,承载了整个村的医疗服务,这里也是吴静怡的“主场”,每天坐诊、出诊、取药是她的日常。
“小吴医生,我孙子摔了一跤,你帮忙看看是什么情况?”村里的王阿婆带着孙子急切地找到吴静怡。
“都磨破皮了,宝宝不怕哈,姑姑给你检查一下。”吴静怡熟练地检查孩子外伤,并涂抹碘伏。“肚子这块痛不痛?如果痛的话要跟姑姑讲哈。”初步检查,孩子没有大碍,吴静怡仍不忘交代阿婆,如果孩子回去发现有不舒服的地方,要及时与她联系。
村民们都评价,小吴年轻,但看起病来一点也不马虎。“平常我们谁身体有不适都会来村卫生室,她每次都特别认真接诊,然后对症下药做好治疗,我们都很信任她。”提起吴静怡,王阿婆连声称赞。
▲吴静怡正帮助村民完善健康档案
工作之余,她也会挨家挨户完善健康档案。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骑上电动车背着药箱上门测量血压血糖、送药;碰上慢性病患者,她提前算好服药周期,主动打电话提醒。
有的距离卫生室远的老人怕麻烦她,总说“还有药”,她就根据开药记录估算时间,到点准时把药送到家门口。每次下村,爷爷奶奶们总会像疼自家孙女一样,往她兜里塞糖果、罐头、水果,就连刚摘的新鲜莲蓬,都要特意送到诊所给她尝鲜。
接过爷爷的药箱
吴静怡刚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人总说,山窝窝飞出了金凤凰,在大家都以为她要在外工作,再也不回山村时,2024年,吴静怡拖着一口行李箱又回来了。
村民们心疼她的选择,一个小女娃,终日和村里年岁大的人待在一起,怎么想,都不是一个有朝气年轻人“理智”的决定。
▲一个小女娃,终日和老人相伴
只有她自己知道是为什么,答案在家里已经沁入墙壁的药香味里和夜里亮了又关的灯中。
爷爷在村里当了50年的赤脚医生,数不清用坏了多少个的听诊器、血压计,也记不起磨破了多少双鞋、补了多少次自行车。记忆中的爷爷,总是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穿梭问诊,很多时候,她在睡梦中被村民的电话吵醒,又看见爷爷开灯关灯匆匆出门。
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到村里和爷爷一起生活,和他一起出门问诊。她喜欢翻看爷爷手写下的泛黄笔记,密密麻麻记着全村人的健康提示:郭大爷高血压要低盐饮食,刘奶奶对青霉素过敏……蝇头小字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
吴静怡从小闻着药味长大,听着爷爷的叮嘱入睡,爷爷常对吴静怡说,“有些灯,必须有人点亮;有些路,必须有人继续走。”
缺乏医疗设备,没有好的条件,仅凭借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和一些退热止痛的常备药,爷爷就能为一地村民撑起一片天空。爷爷医者的坚守与担当深深触动着她,也促使吴静怡萌发了成为医者的信念。
▲吴静怡从爷爷手中接过药箱
吴静怡接过爷爷的药箱和笔记,延续着这份医者使命。但她并不觉得辛苦,“没有精神内耗,每天都很充实。爷爷奶奶们看病不用去大城市奔波,小小卫生室也可以发挥大作用。”
一年下来,她已经可以独立完成2000多次问诊,当城市霓虹与乡村星光交相辉映,这位白衣执甲的年轻人正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诗和远方”。
从“老吴孙女”到“小吴医生”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在卫生室坐诊,村民进来第一句话总是问“你爷爷在不在?”
当吴静怡提出自己也可以看病后,对方总是沉默了一阵后就离开了。细想之下,吴静怡才明白,同村的爷爷奶奶们肯定是担心她经验不足,才心存顾虑。
“小时候只觉得爷爷的工作很受人尊敬,等真正穿上白大褂背上药箱才明白,这份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吴静怡感慨道。
▲吴静怡
吴静怡将爷爷请来坐镇。爷爷也不为患者看病,就坐在一旁看着她。这一招效果显著,一两个月后,患者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慢慢地认可了。
村里的患者大多为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识字。有些老人还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就医观念。针对这种情况,吴静怡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首先是将健康知识通俗化理解,用方言讲解,让老人听得懂、记得住。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宣教,帮助他们识别伪科学、鉴别偏方“神药”,掌握正确用药方法。其次,建立重点人群随访台账,定期上门复诊。
有些老人不认识字或记不住服药时间的问题,她就用起了土办法——“日月标记法”:在药盒上画上太阳代表早上吃,月亮代表晚上吃,一幅幅画在药盒上的小画架起了村医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方便老人用药,吴静怡在药盒上画上图案
从一开始的青涩生疏到如今的成熟稳重。渐渐地,大家不再叫吴静怡“老吴医生的孙女”,而是喊她“小吴医生”。称呼的改变,更多的是患者对她的认可。
新外脑,新解法
作为村医,吴静怡几乎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村民打交道,一年可以完成2000多次问诊,她既要做全科医生,也要做健康顾问,从儿童健康管理,到老人慢性病的守护,工作内容十分繁琐。
“人不会按照书本上病理生病,每个人都是复杂且独立的个体。”吴静怡经常被细碎的需求和突发情况搞得疲惫。
如何加强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除了不定期参加线下的培训交流外,她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利用AI科技强化学习。
▲通过AI工具搜索饮食搭配、锻炼指南方面的建议
吴静怡单独建了一个群,里面的群友大多是患者和患者家属,她通过AI工具搜索的健康知识,用方言在群里口述,更好地服务患者。
吴静怡深知,AI再强大也只是工具,“望闻问切”的功夫和与患者的情感连接才是根本。但有了这个“新外脑”,她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繁琐的管理工作变得高效多了,能把更多精力留给面对面的诊疗和关怀。
▲通过AI工具搜索向村民们分享基础医疗知识
吴静怡表示,AI技术是一种辅助工具,目前她还在摸索过程中,未来会尝试与三甲医院医生通过远程医疗沟通更多患者病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从爷爷的泛黄笔记到AI赋能的电子档案,从深夜跋涉的赤脚医生到善用科技的青春村医,时代在变,工具在变,但在吴静怡心中,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医者仁心,那份守护乡亲健康的执着承诺,永远不会改变。守护涂山村,就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诗和远方”。
已有 0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