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43岁的朱新军,从事退役军人工作已有13个年头。受参战老兵父亲的影响,朱新军从小怀揣军人梦,在2012年,毅然决然放弃了检察院的优渥岗位,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退役军人工作者,从此,他与退役军人结下不解之缘——这份岗位不仅圆了他的儿时梦,更让“为老兵服务”从职业追求变成了生命热爱。
初心如磐:从“圆梦”到“扎根”的蜕变
“老兵为国家扛过枪,我要为他们遮风雨。”作为参战老兵的儿子,早已在朱新军心里种下爱国崇军的种子。他走访老兵时自驾驱车加步行,中暑、脚磨出泡是常事;得知一名高龄老兵因轻信网络广告欲购假纪念币,他连夜驱车上门核实,帮老人挽回数万元损失。“老兵需要我,这里就是我的战场!”这些琐碎却滚烫的日常,让朱新军更加确信自己的热爱,早已与这份事业血脉相连。
为了铭记老兵红色故事,2021年,朱新军受到老兵口述历史微视频启发,一头扎进这个新的领域。没经验就用录音笔替代纸笔,避免打断老兵思路;整理素材难就靠多年工作经验积累“啃”下来;94岁老兵袁炎生讲述朝鲜战场背伤员的“血衣”故事时,他从蹲地记录到起身敬礼;冒雨实地采写浔阳区白水湖街道退役军人,帮助88岁老兵奶奶时隔66年完成老军装“微心愿”时欣慰的微笑…… 四年间,朱新军先后采写的70余位老兵故事,685篇拥军文章见诸媒体。新华社一篇报道《退伍不褪色!新“战场”续写新荣光》浏览量超111万,评论区满是“向老兵致敬”的留言——这些文字像火种,让九江老兵故事照亮了更多人。
多元守护:从“服务者”到“知心人”的跨越
为了让老兵远离诈骗,朱新军发挥自身法律专长,推动建立反诈联动机制,带着自制的普法宣传材料走街串巷,累计开展法治宣讲200多场,曾有老兵遇法律纠纷急得直跺脚,他翻法规、跑部门,帮助解决问题,老兵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生活中,他成了老兵的“移动拐杖”,开私家车送九旬老兵回家、自掏腰包买慰问品看望重病老兵、帮迷路老兵找到家属……“有事找新军”成了老兵们的口头禅。
为让老兵精神“活”在当下,他利用工作之余,自费学习短视频制作,拍摄剪辑出一批爆款短视频,如以老兵宋显秋为原型的《老兵爷爷的“军功章”》《抗美援朝老兵周坤山讲述战斗故事》等短视频,评论区全是“老兵爷爷好帅”的留言!他还把老兵故事谱成旋律,创作成歌曲,连续三届自费参加九江军歌大赛,其中一首原创歌曲《当过兵的人生才精彩》网络播放量突破10万。
微光成炬:一个人的热爱照亮一群人
2025年6月7日,朱新军和两位老兵驾车途经九江快速路陆家垄路段,发现一个浑身湿透、神情恍惚的少女在路边独行,此时大雨如注,来往车辆疾驰而过,少女的人身安危令人揪心,稍有不慎,恐有性命之忧,他们赶紧停车用雨衣裹住她,送到酒店买来热泡面充饥,用姜汤给她暖身,联系公安机关,花了2个多小时比对17个社区信息,终于在濂溪区十里街道找到她家。得知女孩家庭困难,第二天,他们又自掏腰包购买米油奶蛋冒雨探望,女孩母亲感动万分,特意赠送一面“危急时刻伸援手,见义勇为暖人心”的锦旗。
这面锦旗,只是朱新军十三年为民、为“兵”服务的缩影。13年来,他从“小朱”变成“老朱”,他的服务“战场”从办公室延伸到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累计帮扶困难老兵和群众134位,协调解决各类难题38件,至今收到老兵和群众送来5面锦旗。如今,他仍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活动,经常上门陪老兵唠嗑,为老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朱新军总是笑着这么说,始于“圆梦”的茵茵小草,终将在“热爱”里长成参天大树,13年光阴,朱新军用行动诠释对家国的热忱。
来源:九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投稿
已有 1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