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赣北山村的薄雾还未散去,60岁的梁海珍已经轻手轻脚起床。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她麻利地蒸上七碗鸡蛋羹——这是给七个孙辈准备的早餐。墙上的老式挂钟时针刚指向6点,她又转身推开里屋的木门:“妈,今天太阳好,咱们晒晒背。” 在德安县林泉乡清塘村,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葫芦娃奶奶”的普通农妇,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一段跨越三代的温暖传奇。 七个孩子与一张圆桌
走进梁海珍家简朴的堂屋,最醒目的莫过于那张磨得发亮的大圆桌。每天傍晚,七个“小葫芦娃”围着桌子叽叽喳喳,14岁的大孙子会抢着给奶奶盛饭,5岁的小孙女总要把第一口菜喂到奶奶嘴里。
“这些孩子啊,比葫芦娃还淘气。”梁海珍笑着翻开她的“宝贝”——一本贴满奖状的硬皮本。三好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运动会金牌……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原来,梁海珍的两个儿子和弟弟夫妇常年在外务工,七个孙辈都托付给她照料。为让孩子就近上学,她在乡镇学校旁租了间民房。凌晨四点备餐、雨天背着孩子蹚水、深夜灯下缝补衣裳……日子虽然辛苦,但七个孩子都被她养得健健康康。“孩子们争气,再累都值。”说这话时,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墙上一张全家福。
梁海珍翻阅孩子们的奖状收藏册
十年床榻前的温度 “妈,咱们听段黄梅戏好不好?”午后阳光斜照进小院,梁海珍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梳着头,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唱腔。2010年母亲肌肉萎缩瘫痪后,这样的场景持续了整整十年。 夏天怕生褥疮,她定闹钟每两小时翻身;冬天担心受凉,总先用自己的体温焐热被窝。发现母亲爱热闹,她常推着轮椅带母亲看村里人跳广场舞。为了让母亲吃饭吃得顺口,她把饭菜捣成糊状,一勺一勺耐心喂食。“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疼我的。”梁海珍说着,把捣碎的饭菜喂进母亲嘴里。2021年母亲安详离世时,握着女儿的手说了最后一句话:“珍啊,你太苦了。” 梁海珍辅导孩子们作业 五十年的“老小孩” 今年50岁的二弟智力停留在孩童阶段,却是梁海珍最牵挂的“老小孩”。从幼年起,梁海珍便如同母亲一般照顾着二弟。即便婚后,她也仍将二弟带在身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弟弟常走失,最惊险的一次失踪了七天七夜。梁海珍找遍三县交界,最终在火车站角落发现蜷缩在路边奄奄一息的弟弟,那一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牵着弟弟回家。她还发现弟弟有个特别的本事。“别看他不认字,账算得比计算器还快!”说起弟弟在算数方面的天赋,她眼里闪着骄傲的光。 梁海珍与七个孙辈等家人合影 照亮山村的“党员大姐” 梁海珍的温暖不止于家门。80岁的独居张婆婆摔伤腿,她主动承担起送饭喂药的工作;邻居办白事,她凌晨三点就去帮忙熬粥;学校门口,总能看到她维护交通秩序的挺拔身影。 “梁大姐在,村里就有主心骨。”村支书感慨道。她组建的“威风舞蹈队”跳进了县文化节,带动的“党员家长岗”守护着乡里孩子的上学路。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操劳,她只是搓着皲裂的手笑:“能帮到人,心里就舒坦。” 夕阳把梁海珍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左手牵着弟弟,右手抱着小孙女,七个“葫芦娃”的影子在身后蹦跳成一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灶台烟火、药罐温热和那盏永远亮着的门灯——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德安县 投稿
已有 0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