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 朱熹教育思想浅探
    日期: 2025-04-30          来源: 九江文明网          访问量: 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熹教育思想浅探


    【摘 要】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穷之其理”。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主张以道德原则代替功利原则。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上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朱熹 教育思想


    图片


    组 11.png



    图片
    作者:蔡厚淳 李玮
    图片



    【作者 蔡厚淳 李玮】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中,身体力行。朱熹于19岁起考中进士到69岁罢官回乡,从事教育活动历40多个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也经常从事教育活动。他在任职期间,极力提倡设置州学、县学和书院。如于24岁出任福建同安县主簿时,办过县学。淳熙六年(1179年)50岁知南康军时,这年十月,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参与讲课和制订一整套学规。朱熹对后世书院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淳熙十年(1183年),54岁时曾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传播理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知福建漳州时,“时诣州学,训诱诸生,如南康时”(《朱子年谱》卷四上)。绍熙五年(1194年)65岁高龄,知湖南潭州时,仍提倡州学、县学,修复岳麓书院,且亲临讲学。

    图片


    33.png

    一、朱熹的教育主张




    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穷之其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解释人性论,提出人性就是“理”,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耳”在朱熹看来,气质之性,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澄浊为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地之性”。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天理,灭人欲”。他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是为了使士子言行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 “圣贤”。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从而改变当时“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

    当前,中国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能片面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恰恰符合了朱熹在千年前提倡的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任务,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大学教育之任务,是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

    朱熹的教育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体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图片

    图片


    二、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集中于此,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立 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主 敬



    朱熹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主敬是培养严肃的道德态度。他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那就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自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他说:“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问:“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存 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省 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力 行



    朱熹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 “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的规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




    图片



    三、朱熹强调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朱熹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

    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朱熹强调幼儿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
    如何能有效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






    四、朱熹重视平民教育




    朱熹重视平民教育,把平民教育与推行“仁政”结合起来。淳熙六年至八年,他知南康军,一到任就出告示,要求“士人乡人父老,岁时集会,教戒子弟,使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母,出以事其长上……以成风俗之美。”起到开民智、启民德的作用,为后世树立了重视教育的风范。

    朱熹所重视的平民教育,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前,九江市正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目的是不断推动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五、朱熹强调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为依托。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如下:

    1.循序渐进。

    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所谓循序,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实际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熟读精思。

    这一条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认为,对于经典,必须熟读。读书“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同时,要分析、思索。“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

    3.虚心涵泳。

    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所谓虚心涵泳,是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接受简明平正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依朱熹的看法,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4.切己体察。

    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的原则。所谓切己体察,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5. 着紧用力。

    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6.居敬持志。

    这一条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所谓居敬,即是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







    六、朱熹提出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朱熹提出了如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动性和适时启发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很重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钱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认为,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他认为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适时启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2.教人有序的原则。

    朱熹主张教学中也应“循序渐进”。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他很注意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3.笃行的原则。

    朱熹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指出:从发生的时间上说,致知在先,力行在后;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上说,致知为轻,力行为重。所以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行为重”。他提出,知识靠实践加以检验,他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来,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

    4.博学与专精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使博学与专精结合。博学是什么?他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他以盖房子为例,说明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强调治学“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

    5.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的原则。

    “勇猛奋发”,是指学习开始时,动员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去学习,如兵士开战时,抱有进无退、有死无生的决心。

    “温故时习”,“时习”是重要的,要随事、随时、随复习、练习已获得的知识。朱熹既强调学习要勇猛奋发,又主张持之以恒;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学习的主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教与学、博与约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朱熹对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与理论,做了很好的归纳、整理、总结和改造,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其中很多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已有 2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