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文曲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衰落的阶段,在这漫长的风雨历程中,有一支扎根山乡的业余文曲戏剧团一直在坚持发出声音,为乡亲演绎喜闻乐见的经典,为外界讲述九江的民俗风情,也讲述时代变迁中家乡的守望与期盼。
文曲戏的前世今生
日前,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市入选的8个项目中,就有九江县的文曲戏。
九江县境内流传的民间戏曲类别繁多,采茶戏、文曲戏、黄梅戏,及至赣剧、京剧皆包含其中,但属地方剧种的仅九江采茶戏和文曲戏。据可查的史料记载,文曲戏是在1914年前后,由湖北黄梅、广济传入江西的,一直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它的前身是“坐唱”,后由湖北艺人在原有基础上仿汉剧的分行和表演,吸取汉剧音乐、配上锣鼓登台演出,创造出该剧种。“坐唱”在九江县、瑞昌、湖口、都昌等地通常叫做“文词调儿”、“曲子”。1980年江西进行民间曲种普查时,取“坐唱”的清雅简洁之意,并鉴于《德化县志》“夜话亭改清音亭”的记载,以及与“南昌清音”相呼应的考虑,将这个曲种定名为“九江清音”。但这个称谓并没有深入民间,很多艺人并不知道“九江清音”为何物,仍然沿用民间的旧称。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将其确认为“文曲戏”。
在表现形式上,文曲戏的声腔有文词、南词、平板、四板、秋江等五大正腔及80多种其他常用曲牌小调,旋律明快清新,富于乡土气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话,后来现代戏用九江官话加工提炼。古装戏分大白与小白,大白为戏曲韵白,小白为九江方言,这样一来就更加地方化了。起初,文曲戏多为一人操板主唱、一人操琴伴奏的沿门卖唱或田间地头坐唱,后逐步“进化”,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九江县的文曲戏由湖北艺人传入,也同九江与黄梅、广济的地缘相亲关联密切。九江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俞青松的父亲就是这众多湖北艺人中的一个。俞青松回忆说,当年父亲为避日寇暴虐,一路逃难来到九江,在九江县落下脚之后,就一心盼望自己热爱的艺术也能在当地生根开花。于是,同其他艺人一样,收徒传艺,精心教授。上世纪,文曲戏在九江县境内的活动十分活跃,全县曾先后有过30多个业余文曲戏剧团,而九江县文工剧团也曾经在九江各县区、南昌及湖北黄梅等地演出过《宝莲灯》、《白蛇传》等剧目,座无虚席。1976年,该团自主创作了文曲戏节目《情深如海》,被选为江西赴京调演节目,同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同时播放了节目录音。只可惜,1980年九江县文工剧团更名为黄梅戏剧团后,文曲戏就随之衰落,以至于销声匿迹了。现如今,九江县境内还有一些文曲戏爱好者会自发地聚唱,偶尔开展一些活动,但也仅限于此。
仲山村的薪火延续
半个世纪以来,文曲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衰落的阶段,在这漫长的风雨历程中,有一支扎根山乡的业余文曲戏剧团一直在坚持发出声音,为乡亲演绎喜闻乐见的经典,为外界讲述九江的民俗风情,也讲述时代变迁中家乡的守望与期盼。这支剧团就是九江县狮子乡仲山村农民文曲戏剧团,此次申遗的影像资料也正是以他们为对象录制的。
近日,笔者来到仲山村,在村老年活动中心破旧的老屋里见到了等候在此的农民剧团部分成员。两任团长,洪育火和洪忠耀,分别是仲山村村委会的前后两任书记;罗其森、罗克桂和李自培,都是剧团里的骨干成员,主要负责拉二胡伴奏。罗其森资格最老,从剧团成立伊始就一直在,还会演戏,唱花脸。他们伴着剧团一起成长,见证了剧团经历的风风雨雨,回顾起来,往事仍历历在目。
仲山村农民文曲戏剧团最早成立于1956年。之前,一位从湖北黄梅孔垄镇逃荒过来的蒋师傅在村子里定居,也带来了文曲戏。因为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文曲戏很受乡亲们的喜爱。大家爱看爱学,蒋师傅乐于教,后来,他带出了大弟子洪育炎,弟子再收弟子,一茬茬的传帮带,使得村里的文曲戏一度鼎盛。1958年洪育火担任村支书,鼓励洪育炎到村民中去物色有潜质的演员,充实剧团人马,且和生产队的操作一样,给所有演员计工分。演员个人生活有保障了,剧团要维持运转也离不开物质基础,于是,洪育火又在征求大家意见后,将一片100多亩的山林交给剧团自行打理经营,得来的收益用来添置演员们的服装、道具等。
在老支书的大力扶持下,农民剧团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演出活动风生水起,对外的影响也逐步扩大。上世纪60年代,剧团头一回参加全市的文艺比赛就拿了个第二名,从此各地的邀约源源不断。成员们都记得,那时他们常去岷山、黄老门、马回岭等地演出,一去就是十来天,沉甸甸的衣箱、道具,肩挑手提,心里却热乎乎的。
1981年以后,随着县里的大环境萧条下来,仲山村农民剧团也沉寂过一段时间。2005年,洪忠耀任新一届村委会书记后,立即着手重整旗鼓,振兴剧团。他一直精心收藏着剧团的全部家当——满满几大箱子的演出服、演出道具,还组织大伙儿凑份子添置了一整套舞台音响设备,从硬件上算是齐全了。当年,剧团演出没有固定场地,总是需要临时搭台,洪忠耀就把村里废弃不用的老年活动中心买下了,作为剧团演出和议事的场所。至于戏本,当年蒋师傅留下的《关公走麦城》、《薛平贵回窑》、《三气周瑜》、《四郎探母》一直都在用,同时他们还注意结合时代形式不断创新,演的戏大多是自己创作的本子。
多年来,仲山村农民剧团一直注重保持老腔的原汁原味不走样,“血统”纯正是剧团的“传家宝”。那天,在家的剧团成员们为我们分别用文词和平板表演了一段《玉堂春》,洪忠耀主唱,其他人坐在一边拉二胡伴奏,那流畅自如的唱腔和乡土气息浓郁的道白,让人印象深刻。
仲山村剧团经两任开明的村支书打基础、扩规模,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每逢年节或县里举行重要活动,总少不了需要他们“闪亮登场”。令洪忠耀倍感欣慰的是,剧团成员们都热情很高、不计报酬,因为是业余剧团,平时松散管理,有活动才临时召集。成员们通常是有约即赴,丝毫不计较有没有劳务费可拿,还带米带菜管自己的伙食。然而,洪忠耀心里还有着一个最大的忧虑,那就是文曲戏的传承。剧团现有十二三名演员,最年轻的也年近四十了,而想要再像当年那样培养新人很难。全村4000多人口,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小孩。
“我就是怕这剧种失传,还有我家里保存下来的几箱演出服,都是现在买不到的,真希望有年轻人来穿啊!”这位刚退下来的村支书,现在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文曲戏的振兴上。衣服等人来穿,这也真正算得是衣钵的继承了。文曲戏何日能重放异彩?仲山村在期待着,我们也在期待着,也许,申遗成功,将给这项民间艺术带来新的生机。
已有 0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