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要求,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部署要求,扎实落实“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引导广大学生在切身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投身新时代火热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连日来,九江市各地积极对接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2023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
为扎实推进修水县“‘三联三共’抓落实、提效能、促发展”活动,聚焦党建强基,深化引领治理效能,溪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青年之家通过“144”实践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奔赴基层治理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为其提供广阔的暑期实践平台。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开展留守儿童公益课堂
一、坚持党建促团建为一个中心点
溪口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点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践点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主抓、团委书记具体落实,明确溪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员负责日常事务的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二是统筹规划部署。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调动全镇资源共享共建。整合国家非遗宁河古戏发源地、国家红色名村包家庄红色教育基地、下港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多地资源,因地制宜的制订特色实践线路。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服务机制,为每个大学生实践队伍配备2名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青年干部担任班主任,为大学生实践期间提供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并配合指导他们完成实践过程中调研内容、宣传报道等。同时,在各个实践阵地,配备专门的教学导师和实践讲解员,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师间相互培训”三种模式,不断提升实践阵地的师资水平。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开展绿色徒步行
二、因地制宜打造“四色”实践阵地
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量身定制实践阵地。一是建设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围绕“一二三四五六”理念,即“刘克之红色家风馆及红色培训中心”一个中心点,“气洞惨案、红军洞”二个遗址,“工农军旗、红船精神、初心使命”三个广场,“红军亭、克之亭、担石亭、长坪亭”四座廊亭,“红军墙、古城墙、红色家书、小桥流水、瞭望哨塔”五处节点,“红军食堂、水库垂钓、浑水摸鱼、农家采摘、红色影院、重走长征路”六项体验,构建青少年红色教育阵地圈。二是打造青少年“古色”实践点。串联义坑村国家非遗宁河戏发源地、南田村知青国学文化馆、下港村户外拓展基地等古色文化阵地,构建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知青文化、国学文化“四位一体”的古色培育体系,让大学生在各种古色体验式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三是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基地。设计上庄片整体搬迁村调研线路,溪口镇各村种养殖业村集体经济项目参观线路,溪口镇青年返乡创业基地调研线路等三条“绿色”实践路线,让大学生深入到乡村振兴前线,充分了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的变化与发展。四是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通过参观溪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展示“溪口红”公益课堂、“夕阳红”助老帮困志愿服务、志愿者爱心积分超市等推动志愿服务举措成果,让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参与到更多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祭奠英烈
三、构造丰富多彩的四类实践活动
通过自选+搭配的方式,构建面向青少年的综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内涵。一是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依托包家庄村国家红色名村,开展追寻先烈足迹、学习红色典范、诵读红色家书等教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二是“古色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参观国家非遗宁河戏发源地,听古曲、穿戏服、唱古戏等方式,树立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三是“绿色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前往“十三五”整体搬迁的上庄片区进行徒步登山,了解搬迁村后续发展情况。同时,参观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深入思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方向;四是“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溪口红”公益课堂、“夕阳红”助老帮困活动、“溪小宣”乡村政策大选就等公益服务项目,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帮助各村“两委”开展基层政策宣传,体验基层干部生活。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上户宣传政策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