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而我却能从中获得快乐。”这是潘卫东经常说的一句话。1968年出生在修水县义宁镇的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心中助人为乐的种子悄然发芽,他的公益之路就此开始。
右一为潘卫东(受访者供图)
因为感动与公益结缘
2017年,修水县杭口镇遭遇山洪地质灾害,24支救援队从全国各地驰援修水,他们在救援过程中不怕脏不怕累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很多人,潘卫东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我和家人给救援队送夜宵,通过与他们接触交流,让我深受感动,心生向往。”潘卫东说,后来经人介绍,他加入了修水蓝天救援队,圆了他的公益梦。
2024年2月9日,正值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日子,潘卫东和队友接到群众求助,一名12岁的抑郁症儿童走失,情况十分危急,他们顾不上与家人的团聚,立即赶往现场开展搜救。所幸当晚在山下的水田中找到了深陷泥潭的孩子,此时孩子已经被泥潭困住,冻得瑟瑟发抖。潘卫东与队友顾不上天气寒冷,冲入泥潭中将孩子抱起,脱下外套披在孩子身上,将孩子安全交到了家长手中。
寻找走失人员只是潘卫东公益生涯中的一个缩影。加入修水蓝天救援队以来,他执行任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打捞落水者100余人,寻找到走失人员20余人,救助过云南的骑行者、西藏的牧民、山东的大学生等。
因为热爱而战胜困难
时常冲锋在救援一线的潘卫东其实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尽管身受病痛折磨,但他却用行动诠释了对公益的热爱。
2020年,潘卫东在珠穆朗玛峰拉练的过程中,三叉神经受损,经历5次手术都没有得到有效治愈。三叉神经的疼痛被医学界公认为天下第一痛,也是目前无法治愈的难题。时不时钻心的疼痛,有时几分钟,有时持续几个小时,但为了能够继续从事公益事业,潘卫东一次次挺了过来,甚至他还坚持冬泳、跑步、骑行等日常锻炼,自费学习拿到了国际潜水员证、心理救援咨询师证、无人机飞手证、急救证等专业技能证书,只为更好地参与救援。
把公益事业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感动而与公益结缘的潘卫东又在感动着周围的人,在他的影响下,18岁的儿子也加入了蓝天救援队,目前已成为骨干队员。公益事业在潘卫东家里得到了传承,而这也让他感到欣慰与满足,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传播爱与希望。
(梁睿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梅俊)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