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园》《百年大中路》《浔阳拾遗》《票证岁月》等书籍不断面世,棚户区中的历史“遗存”得以妥善“安排”,历史文化街区逐步打造,在浔阳区政协的努力下,该区史料文物正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九江市浔阳区是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风景名胜众多,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在全国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却没有她的名字。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扑面而来,旧城改造也在大面积进行,散落在这些棚户区中的历史遗存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命运。此时,浔阳区政协发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不断加强文史资料的抢修和历史遗存的建言保护工作。
强化领导锻造队伍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特有工作,做好它,责无旁贷。该区政协善抓牛鼻子,从组织领导、文史队伍建设入手,成立文史资料领导小组,政协主席文建华亲自抓,副主席 桥具体抓,文史委牵头组织文化、教育等界别政协委员中重文史、爱书画、善写作的委员具体操作。同时从社会上聘请一批离退休老干部、专家、学者、文史爱好者参与其中,最高龄的有85岁,有的请他们当顾问,有的与他们交友,定期走访慰问,调动其撰稿积极性,从中获取珍贵的“三亲”史料。区政协从经费上、办公条件上优先予以保障,确保文史资料收得来,编得住,有作用。
广征史料编辑精品
该区政协站在存史与资政结合的高度,不间断组织专家、学者、政协委员考证残存文献谱牒,深入市井民间收集口碑史实,挖掘整理相关资料。自该区政协编辑出版的《百年西园》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后,2011年初新一届政协换届后,主席文建华走马上任不仅后就提出了本届内区政协要一年出一本好书的目标。区政协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广征大量史料,成功兑现着自己的诺言。2011年底《百年大中路》成功面世,该书从春秋纵横、物华遗迹、商海沉浮、岁月留痕四个部分将历经百年沧桑的大中路历史文化收入其中,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九江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进程,感受浔阳商业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12年底《浔阳拾遗》编辑出版,该书就有关浔阳的城市变迁、商埠发展、民众生活,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惊心动魄、战火硝烟的岁月痕迹进行了记述。2013年底《票证岁月》编辑出版,该书收集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这段计划经济时期粮油、副食品、布匹等7大类1258张(件)票证的由来、使用、变迁。该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地方史和党史研究,还是对社会学、经济学研究乃至收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该区政协正着手编辑《百年莲花池》一书……
旧城改造力保遗存
2013年5月浔阳区启动了史上最多、最大的旧城改造,十大棚户区将在两年内拆迁改造。据初步统计这些棚户区中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如:黄土坡“岳园”曾是我国民族英雄岳飞的旧居所在地;清末刘廷琛“刘氏父子旧居”当地老居民习惯称为“翰林院”,是莲花池片区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百年以上建筑;“考棚”是几千年科举制度的产物等等,如何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对散落在棚户区中的历史、民俗、文物景观等进行有效保留、维护、修缮和延续开发利用?区政协高度关注。委员们建言在棚户区改造中要编制专项规划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专门保护,以发挥出本区文化的聚集效应,展现本区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保护对象进行考察、复查,对其保护价值、保护要求、使用管理等充分论证,确定保护对象,提出保护意见;在拆除该片区时,对含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旧建筑物建筑构件和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收集、挖掘整理;在规划建设时,将收集整理的构件、资料以景观、碑廊等形式合理艺术地点缀或复原布局在该区域公共场所内,以传承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也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政协的建议很快进入了党政决策之中,区政府及时聘请中国美院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总体城市文化品牌设计、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安置小区公共文化景观设计,着重打造“城市记忆”。一本本文史资料的编辑成书,一个个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一件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光大文化事业的生动案例给浔阳区政协致力文史资料文物工作增添了无限信心与动力。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