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出口加工区人力资源保障所助园区企业与乡村用工无缝对接
今年3月17日,组织园区企业参加湖北武穴市四望镇集会,开展招聘
核心提示
如果用地点当横坐标,无论是从幕阜山下的修水、武宁、九江县农村到鄱阳湖畔的都昌、瑞昌;或者从偏远的彭泽农村到跨省的湖北黄梅、武穴,安徽宿松……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如果把时间当纵坐标,无论是从春节前后的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炎热的暑期,他们招工的脚步从没有停歇过。一年四季,纵横交叉,九江出口加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送“岗”下乡,帮助园区企业与乡村农民实现用工无缝对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奔波在大山里的“招工大使”。
努力终得回报,近三年,已成功对接60余个乡镇,每年接待求职者均超过1.5万余人,到云南、四川、贵州、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举办各类招聘会160余场次。仅2014年上半年,就为园区用工企业组织应聘8465人,直接为企业配送上岗达4353人,确保了园区企业用工无忧。
送岗位下乡,把招工平台搭建到村口
随着昌九一体化和九江决战工业一万亿的推进,一批又一批的企业相继落户九江。而一向不用担心的企业用工问题,如今也成了难题,招工难已成不争的事实。
作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九江出口加工区园区内分布了50多家企业,是九江开发区四大工业重要平台之一,基本形成了以旭阳雷迪、迅通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以巨石玻纤、盛祥电子布为龙头的新材料,以佳能企业铨讯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及以中浩纺织为纺织龙头的四大主导产业。产业大聚集带来一个新现象:企业招工日趋紧张。但同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批农村返乡务工人员尤其是有技术的,想在家门口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很难。而一些本地企业却为难找到合适员工烦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往往是两者之间的信息缺乏沟通。
如何搭建沟通桥梁?在城区求职者基本趋于饱和的状态下,给他们招工带来一个新的思索:是等待求职者上门还是主动深入到农村偏远地区?大家都明白,送岗到农村是一条辛苦之路,一旦拨开了脚步就没有回头路。但是,广大的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市场,潜力无限!
“以往他们都是帮助企业把招聘舞台搭建在城区和高校,如今,他们的重点是瞄向农村,依靠农村、走进农村,做好招工的无缝对接。”出口加工区人力资源保障部杨国仕部长介绍说,他们的劳动保障平台建立于2008年,虽然只有8人,但每人都肩挑双重任务。很快,人社所在开发区管委会和政府以及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络渠道,直接深入到村部,与村书记、主任进行招工对接,请他们登记就业人员信息,协助宣传企业,推荐到园区就业。同时,与村部和个人兑现相关招工政策,建立长期的村级招工平台机制,坚持哪里有人,就去哪里组织招工对接。随着向农村的深入,全体工作人员一年四季奔走在乡村、高校,一场场招聘会、一条条招工信息、一本本人力资源名册,无不诠释着他们为企业用工服务的全新理念。如今人社所已对接周边53个乡镇,321个村,形成了以九江为中心,半径150公里,覆盖人口近千万的用工输送渠道网络。
“保姆式”服务,打响基层招工平台的“马太效应”
基层人社所由于受资源配置的限制,难有突出优势。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打响基层平台效应?成为他们面临的考验。在管委会和区人力资源部的资助下,人社所2013年搬到了新的办公地点,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大楼内,有招聘大厅、培训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面试室、体检室、仲裁室等,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招聘大厅安装了中央空调、电子显示屏等各类办公设施,硬件设施和功能在全省均属一流,被称为全省第一所。
人社所虽小,但服务的体贴事无巨细。先看看,就知道有多忙碌:2014年国庆节放假第一天,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园区企业铨讯电子的招聘主管。“程书记,我们这里需要急招60名普工,你们村里要是有合适的人,就推荐过来,他们的路费我们报销,到了城区,也可以派车去接。”杨国仕联系好对接村部的书记后刚放下电话,正在旁边的铨讯电子人事经理马上接过话腔急切地说:“订单方的负责人马上就要来我们公司考察,人力资源是他们考察的一项内容,你一定要帮我们想办法招到15人啊!”“好,好,我们一定想办法。”
贴心的服务,让园区企业对求职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也打响了基层服务平台的名气,现在平均每天有三四十人主动来这里求职。他们还围绕“招、培、送”为一体的工作重点,实行与企业对接“一对一”的责任制。每人每月与自己所负责的企业进行不少于5次的工作对接,并做好人力资源库和人才库的信息储备工作。现在,人力资源库储备人员达39153人,人才库2215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将每年的正月初十确定为园区大型招聘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者,无论是大雪天还是冰冻封路,都要赶来寻找一份工作,这已成为一年一次的招聘盛会。为此,在2013年还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引起了国内众多人士的关注,一时传为佳话。并多次成为省、市媒体关注的热点,成为招工的一个新亮点。
千方百计营造拴心留人好环境
“招人只是第一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留得住人。如何帮助园区企业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成为我们安工环节的重要一环。”杨国仕介绍,这是人社所“一班人”的共识。为提升求职者的就业本领和技能,他们按照求职者登记时填写的专业意向,利用人社所现有的平台,聘请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岗前免费培训。同时,依托园区培训中心、企业自主培训二大主要培训主体。以产业布局为向导,以园区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产业优势项目用工对接的技能培训工作,强化工业园区“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开设纺织、光伏电子、电子装备等多个专业培训班,较好地整体提升了园区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
他们还在园区企业中广泛开展了“三进三问”活动,即:“进车间、进宿舍、进食堂”和“问薪酬、问待遇、问保障”。对于一些已登记未上岗的求职者,将按照“三个三”:即打三次电话、进行三次推介和三次回访的工作流程,在协助企业做好求职登记人员上岗的同时,对于登记应聘人员大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的剩余人员,做好再次介绍、再次推荐工作,尽可能使求职人员找到合适工作。
在优化园区用工环境中,人社所还主动引进大型龙头零售企业和四星级酒店,协助引进银行、电信、医院、学校等服务机构入驻园区,2012年组建劳动纠纷调解机构,有效的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2013年成立劳动人事仲裁庭、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工伤认定受理中心、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窗口、员工岗前培训基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国家计算机高新出口加工区考试站等一站式服务窗口。
不断完善综合配套环境,使入驻企业和员工逐步方便,逐渐安心。若是园区企业职工遇到欠薪等侵害劳动权益的事情,设在人社所内的劳动保障所就会和企业人力部一起,第一时间摸清情况,为职工维权,及时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园区,解决在萌芽,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达99%。同时,他们还经常到企业深入产线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企业协商提高员工工资,福利等待遇,千思万想做好安工工作,通过以上多种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离职率。(包四华 文/摄)
招聘服务热线:
九江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 8363031
出口加工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8799115
城西港区人力资源服务部 8798996
汽车工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8907088
科技工业园 8362216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