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夏日朝阳,走进共青城市泽泉乡花园村青龙潘村小组,只见一幢幢二层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中,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每家院子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有的写着“家和万事兴,和谐树新风”,有的写着“谦和家宅旺,严正事业兴”……一条条向上向善的家训,是一个个家庭对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时下,在共青城市,村民自发参与乡村治理,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这座城市正因移风易俗而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村民自治 涵养文明新风气
最近,青龙潘村小组村民赵满金,走路脚下生风,做事干劲十足。前不久,因为主动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他的事迹被张贴在村里的红榜上,成了村民学习的榜样。
青龙潘村小组有65户300余人。过去,由于攀比之风盛行,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许多村民因此负债,叫苦不迭。陈规陋习的改变,要从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说起。
“2021年,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不仅刹住了攀比之风,还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村庄治理。”花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匡山杰介绍,在村小组红白理事会的推动下,村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的红白喜事办理流程,落实事前报备制度,并对酒席规模、礼金标准作出严格规定。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红白理事会监督员,确保有章理事、有人管事。
以红白理事会为载体,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村小组通过村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同时,村里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推动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绿色祭扫。村小组还建立道德评议和红黑榜制度,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自编自演 戏曲声声传佳音
夜幕降临,共青城市泽泉乡长塘村柏叶洪村小组的戏台前座无虚席,鼓声、锣声、二胡声此起彼伏,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西河戏草台班子正在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移风易俗树新风》。
电子屏实时滚动每一句唱词,村民余金华带着孩子坐在台下,情不自禁地跟唱,戏台上的灯光照着他的双眼闪闪发亮。他告诉记者:“西河戏,我们从小听到大,村里老少人人都能唱两句。这些最新的国家政策、优秀家风家训,用戏文唱出来,更通俗,让人倍感亲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台词多为乡音俚语,泽泉乡的村民爱演,更爱看。近年来,当地村民自发组成表演团队,由老师傅将移风易俗、防溺水等内容改编进唱词,一个个贴近生活的角色、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不仅唱出了村民的心声,更让移风易俗的好声音,在乡里的每个角落奏响。
泽泉乡开设了西河戏非遗传承小课堂,请专家老师定期给村民授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通过移风易俗积分制、“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方式,大力开展文明生活新风尚宣传,营造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良好氛围。
自发参与 共建和美新农村
在共青城市苏家垱乡水口村,代表宗族文化的祠堂被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原本单一的功能拓展成了文化礼堂、文明讲堂、学习课堂、议事厅堂和幸福养堂。在这里,既有农家书屋,也有爱心食堂,还有“心连心”课堂。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水口村以“传家风、亮家训,老有乐、少有教,听戏曲、忆乡情”为主题,把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实践,把文明实践融入村民生活。
“我们村的文明实践站占地1000多平方米,修建过程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周靖告诉记者,居住在祠堂周边的村民主动让出宅基地,村里的党员带头参与工程建设,每家每户都想方设法为此出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村民商议大事小情有了好去处。大家的心被紧紧拴在一起,有效地激发了乡村自治新活力。
再过不到一个月,种植基地的小香薯就能成熟上市了。这个种植基地,就来自村民的群策群力。经过村干部和村民开会商议、反复讨论,村里的闲置土地成功流转,打造了150亩种植基地,招引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解决了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低产化等问题。此外,流转土地的村民不仅获得了租金收益,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