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江西德安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化石“隆平德安鱼”,为探索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
据了解,隆平德安鱼是一种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的无颌鱼类,大小同浙江曙鱼相当,生活在距今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相关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和盖志琨研究员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林翔鸿,于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发表。
200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怿研究员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志留纪地层寻找植物化石时,意外在西坑组中发现了一块保存非常完好的盔甲鱼类化石。由于化石产地德安县也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乡,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隆平德安鱼”,以此纪念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隆平德安鱼的鳃后区结构为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线索。鳃后区是分布于盔甲鱼鳃区之后的一个向后开放的空腔,推测用于保护盔甲鱼的内脏等关键器官,这一特征在修水鱼科和德安鱼科均有出现。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