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买菜做饭,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的饭菜,家门口的幸福食堂,极大提升了我们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日前,濂溪区十里街道新路岭社区“好乐善”幸福食堂内人头攒动,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物美价廉、新鲜可口的饭菜赢得了老人们连声点赞。 面对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我市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建设理念,将社区幸福食堂和老年助餐点建设纳入规划内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又暖胃的可口饭菜。 发展银发经济,是适应人口形势变化、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之举,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长远之策。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相关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多举措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努力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据统计,2024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95万人,老龄化率在21%左右;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10家,其中公办118家,民办92家,养老机构床位数2.1万张。 为充分满足我市老年人健康与养老等多方面需求,2022年以来,我市先后印发《九江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九江市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九江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7)》等政策文件,从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养老托育等方面,聚焦老年人基本需求,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拓展养老服务。 政策引领下,各项举措见行见效。“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困难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5764户,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24个,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初步建立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现有持续运营城市老年助餐点122个,覆盖的城市社区达60%以上;2024年完成了3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今年将再建成21个;在全省率先启动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惠及8.9万人次。 当前银发经济的产业融合化和行业细分化趋势增强,康养融合、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我市不断深化“养老+”模式,推动银发经济逐渐从“基础保障型”向“品质服务型”跃升。 推进医养结合。通过“养中有医”和“医养联合体协作”模式,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有效融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18家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144对,与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签约合作363对。 发展智慧养老。建成民政综合业务智慧运营中心,利用信息平台链接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老年人供需对接;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政”服务新模式,打造全市家政服务公共平台。截至2024年12月,“浔家嫂”平台已入驻企业23家,家政服务人员超3000人。 促进金融养老。使用省建设银行开发的安心养老App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监管,与九江银行联合打造“九银幸福时光”养老金融品牌,优化助餐支付和补贴发放,提供养老安全及生活服务管家特色服务产品;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支持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险,持续推进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 银发经济,潜力巨大。如今,老龄人群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实物需求,还有对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更高需求。 根据全国旅游监管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共接待旅行团1.5万余个,75万余人,其中老年团占49.54%。为进一步拓展老年旅游市场,我市统筹全市旅游资源,积极开发“老年友好型”乡村旅游线路,推出一批人文景区、度假区、民宿、中医药康养基地、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宗教旅游、红色旅游等长线文化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了12条适老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建设乡村民宿,提高乡村旅游“候鸟式养老”接待服务能力,全市乡村民宿达181家。 此外,我市积极落实民办养老机构优惠补助政策,引进培育了好乐善、悦馨养老、浔海绿城、瓯浔等养老品牌,丰富我市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引导银发经济企业连锁化经营、特许经营、集团化发展,积极组织、支持银发经济企业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拓展银发企业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 发展银发经济,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未来,我市将持续挖掘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着力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