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候鸟季,水落滩出,大量候鸟从西伯利亚等北方繁殖地飞抵鄱阳湖越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候鸟精灵每年歇脚的第一站和北迁集结的最后一站,是在都昌县西北面的一片水域——马影湖。
每年大量候鸟长途迁徙,难免有一些“伤兵残将”。2012年,为了更好地救治受伤候鸟,当时67岁的李春如买下洞子李村委会的一间废弃老屋,把“候鸟医院”设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治,第一时间放飞。”李春如说,40余年来,经过自己救治的候鸟近14000只,其中冬候鸟就有10000多只。
这位近乎耄耋之年的老人,是如何完成这番壮举的?“人鸟情未了”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候鸟医院”里的人鸟情
来到“候鸟医院”,只见两幢屋舍呈“T”字形排列,分成医护办公室、候鸟病房、手术室、康复室等功能区,旁边还建有丝网喂食棚和饮水池等。门柱上一行标语十分醒目:让候鸟享受人一样的治疗。
“嘎嘎!”“候鸟医院”旁边的鸟棚里传来叫声。“这只走‘正步’的是豆雁,那只走‘俏步’的是鸿雁。”李春如用手指着棚里的两只雁介绍道。说起与候鸟的故事,老人目光中溢满神彩,描述起来绘声绘色,俨然是在讲述自家的孩子。
在几十年的护鸟生涯中,李春如救治过一只叫小白的白鹤,他与小白之间的“缠绵”往事,至今仍让他无法释怀。
2015年冬月,彭泽县候鸟救护站志愿者送来一只白鹤幼崽,黄毛,体重轻,奄奄一息。李春如给它清伤、敷药、喂营养液,一直忙到深夜。刚躺到床上片刻,李春如还是不放心,就点着灯来到鸟舍察看,发现小白鹤伏在地上,头低垂着。李春如马上进行注射抢救,慢慢地,小白鹤的头能抬起来了。几天后,小白鹤渐渐康复了。
把小白喂养大,李春如花了不少心思。“花生米、嫩青菜梗、红薯丝、1至2两的小鱼、螺蛳与小泥鳅等等,像侍候‘祖宗’似的。”李春如笑着说。小白十分通灵性,李春如去巡湖,它会走着跟在后边,跟不上时,便会小飞一段,轻轻地落在李春如身前,嘎嘎地欢叫着。李春如巡湖时向天空呼唤,小白会飞回来,落在李春如的肩膀上。
人与鸟相处得这般和谐曾让李春如颇为得意。但李春如也深知,野生白鹤在自己身边越久,家化也将越严重,必须尽早将它放归自然。
可是,放飞小白绝非易事。李春如刚放飞,它又飞回来了,这小白“恋”上李春如了。后来实在是没办法,李春如只好在外面躲了5天。小白寻不到主人,没人喂食,只好飞走了。
“它身上的跟踪器显示,3点动身,夜里6点左右就到了安庆湖里,第二天就到了黄河。”李春如说到这里,犹恋不舍。
“我经常梦见它。2016年下半年,它真的又回来了。我巡湖时有时会喊它的名字,有次喊时,一个熟悉的影子飞落在我前面一米处,我一看正是它。我张开双臂,它也张开翅膀。后来又飞来另一只白鹤,不停向它鸣叫,它扭头看了我一眼,就飞走了,再也没看到过。”
“我一生中最心疼的有两只鸟,一只是小白,另一只是常常。”李春如说的常常,是一只苍鹭。1997年,李春如巡护山林时发现一只掉下巢的苍鹭幼崽。这是小苍鹭先天翅膀发育不良,李春如心生怜悯,把它带回家,并取名“常常”。
“它是陪伴我最长的一只鸟,整整27年,2024年2月4日死了。我当时大哭了一场。”李春如说起常常,眼圈红了,苍鹭的平均寿命只有15年,常常陪了他27年,用我们这里民间的话说,也算是“禾老自勾头”。
厚厚的候鸟档案
与做内科医生时一样,李春如给每一只被救治的候鸟都建立了档案,入院候鸟的种类、鸟龄、检查体征、治疗方法、用药品类、药量、医嘱记录和出院小结在一本本病历上写得清清楚楚。
这些病历本,也见证着老人长达40余年的最长情的保护。
在李春如看来,候鸟属热血动物,其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等与人有着相通之处。只有明确病症,才好对症用药。正因此,他摸索出对候鸟的“望闻问切”,这套独到的诊疗方法帮他救活了不少候鸟。
“望”是查看候鸟羽毛的光泽度,有没有外表损伤,翅膀能不能收拢,眼睛有无异常等;“闻”是掰开嘴巴闻口腔有无异味,是否流涎;“问”是第一时间问发现候鸟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形和候鸟的精神状态;“切”是通过听诊器和体温计检查候鸟的心跳和体温。
他认为,现在多数需救治的候鸟,主要有两方面病因:一是因误食非湿地草根植物,出现消化道疾病;二是因大风大雾等天气撞伤,与鸟类互相搏斗产生的肢体损伤。
“治疗候鸟内科类疾病,我还有点经验。但毕竟年纪大了,视力下降,对于伤重的候鸟,我很难独立完成治疗。”让李春如欣慰的是,当地乡镇卫生院给予了大力协助。“多宝乡卫生院有两名医生,一个外科一个骨科,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马上过来帮忙救治候鸟。”
更让他欣喜的是,群众爱鸟护鸟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当地候鸟保护部门的支持下,都昌县的沿湖乡镇,已成立候鸟保护、宣传、救护性民间组织7个,成员达500余人。
爱鸟护鸟宣传教育真的走进了学校课堂,走入了村舍地头。有时候老百姓发现一只受伤的竹鸡,都会送来医治。被送来救治的候鸟,不仅有都昌周边的湖口县、庐山市等地的“近邻”,也有来自安徽、湖北等地的“远亲”。
年近八旬的李春如远眺鄱阳湖,喃喃地说:“无论是什么鸟,我都会尽力救治,尽心照料。只要能动一天,我就会救护候鸟一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鸟护鸟行列。”
(潘雪明 李韧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