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面展示我市各地在创建文明村镇中的突出成绩,展现九江各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聚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文明新气象,“文明九江”微信公众号推出“文明村镇典型系列展播”专栏。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明村镇”——九江市河下李村。
做实“乡贤”文章 引领文明新风
河下李中心村隶属瑞昌市范镇源源村,距离瑞昌市区20公里,S301国道穿境而过,下辖3个村民小组,共128户583人。上世纪未,河下李村污水横流、赌博成风,邻里、家庭关系恶劣,由内及外,整体风貌呈颓然之势。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大抓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建立“乡贤+新风”模式,着力用好乡贤“人熟、地熟、事熟”优势,组织一批乡贤成立“红白理事会”“宗族理事会”“爱心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治理、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培育好乡风贯穿文明村建设全过程、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描绘出一幅处处是风景、满眼皆文明的和美画卷。
一是深化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开新花”。河下李汇聚民意制定《范镇河下李中心村移风易俗改革制度》及《李氏家风家训》,推动移风易俗制度规范不断完善。积极推行婚事新办,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规定定亲彩礼不超过2万元,婚礼仪式从简,一般半天办完,使用日常车辆迎亲。大力倡导丧事简办,整个办丧过程均有“红白理事会”介入,发挥理事会的监督作用。
“一边批评一边帮助”,探索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把关心集体、尊老敬老、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列入“两评两榜”评议重要内容,评选“十星文明户”“孝顺儿女户”,动态更新、做实做细红黑榜制度,用红榜对关心集体、孝敬父母等正面事例进行表扬;黑榜对破坏公共财物、不孝敬父母、家庭卫生脏乱差、好吃懒做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通过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多措并举树立鲜明导向,实现从立规矩、塑人心到扶正气、促发展的华丽转变,有效提振村民的精气神,让文明之花在河下李的每个角落绽放。
二是做实志愿服务,淳朴民风“谱新篇”。为发挥村民在文明乡风建设中主体作用,2017年河下李村组建了村民义工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设有完善规章制度,规定成员每人每年原则做满36天义工,超过36天,1天额外奖励100元。经过几年努力,义工队从最初5人发展壮大到如今36人。志愿服务范围涵盖环境整治、爱心救助、文艺表演等内容,特别是在环境整治方面,义工队成员自发将村庄内环境卫生分片包干,以身作则,引导村民爱护村庄环境。
作为“全村守护者”,义工队坚持定期巡村,一遇恶劣天气,挨家挨户巡查。2022年冬,河下李村80多岁的留守老人李习鳌在家突发疾病,义工队在巡村时发现后立刻拨打120,同时拨打了老人在外家属电话,然后跟随救护车去医院照看,等到李习鳌老人康复出院,义工队安排人员照顾慰问,令老人及家属都十分感动。这样的事情,在河下李村并非个例。每年春节、重阳等重要节日,义工队还积极组织弘扬爱党爱国、尊老爱老主题文艺表演,村庄整体呈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是打造老年之家,尊老之风“出新局”。河下李村面貌焕然一新,身为老年之家负责人的村民李洪荣贡献很大。2013年,李洪荣回乡时发现,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于是萌发回乡开办养老院的念头。2014年,他放弃外地的高收入回到村里,建立河下李村“老年之家”,受到村民的欢迎。这里有“爱心早餐”幸福食堂,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就餐,对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为解决老年之家基本运营问题,老年之家将养老收费分为慈善养老、服务养老、商业养老三种模式,通过“以富补贫”方式,有效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目前,除集中供养的31位老人外,还为本村26位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配送、衣物床被统一洗涤和日常巡护服务。这一举措破解“老无所养”难题,撬动了乡村善治新格局。
河下李村如今的文明新风貌,与探索建立“乡贤+新风”模式,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分不开。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用心用情是做好村民工作的应有之义。河下李村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相应品德素养,懂政策、晓法律的乡贤们共同组成“红白理事会”“宗族理事会”“爱心理事会”,他们利用自身经验或者学识,以心换心、用心用情做工作,助力河下李村整体建设。2019年整村改厕工作推进时,在一户人家遭遇瓶颈,工作始终无法做通,但理事会成员换位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改水改厕的意义,并在该户人家父亲半夜突发疾病时及时赶到并将之送医,直至第二天下午脱离危险、亲属赶到才离去,用实际行动感动了村民、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将工作有序推进下去。
面对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那些被留在家中老人们的日常安全令人担忧。由乡贤带头,村民响应,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他们组成巡逻队定期巡村,重点巡视家中有独处老人的村户,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在外务工的村民,让他们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对村务工作也更多了一份理解。
(二)示范带动是实现化风成俗的关键一招。乡土社会中光靠制度约束是很难起到理想效果的,需要有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村民李洪荣作为乡贤的典型代表,2014年放弃二十万元年收入回乡投身于河下李村建设,以他为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在做好河下李村移风易俗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德性行为趋向为村民树立积极形象,引导并教化村民。李洪荣嫁女时准备了1万元,他将其中8千元按每个亲戚40元分发下去分享喜气,与亲戚们约定最多在此基础往上加20元作为礼金,在全村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很快低礼金成为村子的共识。
(三)文明实践是提升村庄品质的强大动力。乡贤人才作为最赋有“公益性”的乡土能人,是推动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河下李村如今的精神风貌,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努力。依托河下李浓厚“孝”文化和“互助”民风,在村“两委”的帮助支持、乡贤们的牵头带动下,河下李陆续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宗族理事会”“爱心理事会”等组织,建立成熟的规章制度,职责细分、责任到人、“红白理事会”负责整治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宗族理事会”负责调解邻里、家庭纠纷;“爱心理事会”负责爱心救助,志愿服务。同时由老及幼,衍生发展出“老年之家”、村民义工志愿服务队,不断创新举措,“老年之家”在探索村居养老服务模式上出实招,采取分级收费,通过“以富补贫”方式,达到维持养老院良性循环发展目的。义工志愿服务队着眼于环境整治、爱心救助、文艺表演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巡村制度,及时掌握村里老人动态,排除村内各户安全隐患;为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开展义务理发、义务修理等活动;上门为老人送爱心餐;开展助学奖补,秉持着“救急不救穷”的原则,让村里家里较为困难的大学生不至于因学费问题而失学。河下李的乡贤们根植于乡村沃土,充分发扬“互助”民风,通过与村“两委”的合作与补位,不断为河下李村的发展赋能。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