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依托数字经济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图为湖口县海山科技创新试验区一家半导体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进行芯片封装、测试。朱海鹏/摄(新华社发)
王鹏作(新华社发)
4月2日,《经济日报》3版“乡村振兴进行时”专栏刊发稿件《干群连心拓宽乡村善治路》,报道武宁县走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40余名村民围坐在夏金山家的小院里,召开“院落恳谈会”。“去年村里建起了冻库,改造了厂房,我想租过来,成立农副产品贸易公司,做直播带货。”“村里帮我流转了土地,我打算启动第二期项目,扩大陆基养鱼产业规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恳谈会开了3个多小时才散场。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群众家门口宣讲政策、倾听诉求、解决问题,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九江市自然资源局驻梅颜村第一书记陈志军道出了村民议事协商热情高涨的原因。这样的恳谈会,梅颜村每月至少开一次,回乡创业、返乡就业、发展产业,成为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
“村民围坐院中、干部融入其中,村民的意见得到重视和回应,大家干起来更有劲了。”村民夏金山原本在外务工,感受到村里发展产业的决心,回村建起了鱼菜共生基地,去年销售收入达130余万元。在梅颜村,返乡创业的浪潮蔚然成风,产业覆盖中药材、水果、水产等种养业,以及稻油轮作、花卉苗木及制衣加工等行业。2023年,梅颜村村集体收入达113.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8万余元。梅颜村还成立了诗社、书法协会、戏曲协会、广场舞协会、太极拳协会、柔力球协会,一阵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院落会”成为干群“连心会”,梅颜村村民也“鼓了口袋”“富了脑袋”,这是武宁县大力推进“乡村善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宋溪镇在党员干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退伍军人和“五老”人员中,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1200余名,引导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去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4件,将村民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官莲乡东山村创新推出“公德超市”和“公德贷”,将村民各类美德善行进行量化评价,好人好事、善行义举、文明行为等都可获得“公德积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乡村新风尚。
如今,武宁县的一个个村庄,村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法治保障持续强化,乡风文明处处显现,“乡村善治”之路越走越宽。武宁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
“下一步,我们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大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绘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美丽武宁乡村画卷。”武宁县委书记洪碧霞说。
4月3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江西 暴雨致部分路段积水 居民被困通行受阻》,报道雷雨天气导致修水县多条供电线路出现故障,供电部门积极抢修,居民恢复正常用电。
4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报眼位置刊发图片稿件,报道第六届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庐山云雾茶开采节在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场举行。
近日,第六届江西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庐山云雾茶开采节在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场举行。这是工人在采摘春茶。(欧阳海员/摄)
4月5日,《人民日报》8版“看台人语”专栏刊发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的文艺评论文章《一粒种子 满载梦想》。
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报眼位置刊发图片稿件,报道浔阳区孙家垄社区大力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孙家垄社区大力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这是“婴幼儿成长驿站”的儿童在做游戏(4月2日摄)。新华社发(熊婷婷/摄)
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稿件《开辟转型升级广阔蓝海——江西制造业发展“新三观”》,其中报道了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江西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九江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以及政府坚持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南昌4月7日电(记者 李兴文 余贤红 范帆)“数字车间”加快应用,“5G采矿”日趋成熟,“黑灯工厂”日夜不停……
近年来,江西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围绕千亿级产业布局创新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不断刷新,生产一线涌动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活力与动能。
订单趋势、成品日产量、耗能情况等数据一览无余,一目了然。走进江西华远针织有限公司,一块科技感拉满的综控大屏引人注目。
“过去企业生产比较粗放,看重生产规模,存在大量浪费。”华远针织公司负责人高文根说,有时候客户虽然只要1公斤样品布,但一开动机器,就得生产至少200公斤产品,仅“样品费”每年就浪费几十万元。近年来,公司投资上千万元进行数字化升级,实现以销定产,成本大幅降低。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2克布与2吨布的单位成本相同。”高文根说,数字化升级一次性投入虽然较大,但从长远看,综合收益更为可观。
华远针织的变化是江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江西千亿级产业达14个,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七成。为增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近日出台的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推进数字化改造企业1万家以上。
绿色转型使低碳发展成色越来越足。玻璃纤维企业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改造,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0%、生产效率提高21%。公司使用新矿物原料替代过去的硼钙石、芒硝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大幅减少,公司的上千种玻璃纤维产品如今广泛用于风力发电叶片、海上钻井平台等上万个领域。
位于彭泽县的江西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计划增资扩产,但因当地项目用地空间有限,准备去外地“另起炉灶”。获悉这一情况后,当地政府通过协商置换,让贝特利新材料公司利用仅一墙之隔的闲置土地就近建设二期项目。“企业不用再新建公用设备和综控平台,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近1亿元。”公司运营总监朱金路说。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政府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合适的项目,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彭泽县县长任佳佳说。
4月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十年禁渔看长江”关注江西,播出《鄱阳湖:长波万顷 水天一色》,报道鄱阳湖九江区域湖色美景、江豚畅游。
4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十年禁渔看长江”关注江西,播出《棠荫岛蹲点调查》,用两条稿件11分钟的时长,调查式深入报道都昌县周溪镇棠荫岛世代渔民在实施十年禁渔前后生活的变迁,特别是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900多名渔民成功实现了转产转业、就业创业,这也是九江全域渔民“上岸”后,过上更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4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十年禁渔看长江”关注江西,播出《禁渔之后 鄱阳湖小龙虾去哪儿了》,记者深入永修县小龙虾养殖基地采访,报道很多原生鱼类和食肉性鱼类恢复生长,大量食用鄱阳湖小龙虾,导致小龙虾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消失。从而折射出实施十年禁渔的效果已经显现,鱼类恢复繁殖、种群数量增多。
4月11日,《光明日报》15版稿件《沃野逐春光 田畴织锦绣——全国春耕春管图景扫描》,配发图片:都昌县蔡岭镇杨湾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栽插早稻。
4月11日,《人民日报》5版“现场评论”专栏刊发稿件《生态成产业,青山变金山》,其中报道了武宁县发展传统果木业、林下经济,土特产成就大产业。
现场评论
生态环境优良,能够集聚“人气”,带来“财气”。也要看到,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为金山银山,还得摸清转化“门道”。望仙谷打造集山水景观、户外运动、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文旅小镇,引来游人如织;九江市武宁县发展传统果木业、林下经济,土特产成就大产业;森林覆盖率高达88%的赣州市崇义县推进碳排放指标交易,让好空气“明码标价”……结合资源禀赋,找准适合当地生态特色的发展路径,让好生态适配好产业,才能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4月12日 《人民日报》11版刊发单条稿件《江西修水县将理论宣讲搬到革命教育基地》,报道了近年来修水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多条红色研学宣讲路线,将理论宣讲搬到革命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本报南昌4月11日电(记者 杨颜菲)“先辈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要继承他们的拼搏精神,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近日,在江西省修水县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内,修水县“秋收红”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成员吴兴达,通过讲述红色革命历史,为在场的200名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别有韵味的“思政课”。
近年来,修水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多条红色研学宣讲路线,将理论宣讲搬到革命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为推进理论宣讲进基层,修水县还不断丰富宣讲方式,充分运用“板凳会”等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解党的政策理论;组织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工作实际录制理论宣讲“微视频”,打造指尖“随身”课堂。目前,修水县各级党组织共组织5000余名党员到基层一线宣讲。
4月12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江西 山间鲜花盛开 处处春景如画》,报道庐山风景区樱花如期绽放和武宁花源谷景区紫藤绽放,成为了景区一道绮丽的风景。
4月12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十年禁渔看长江”播出《长江“春季护渔”进行时 多部门联合执法》,报道江西九江、湖北黄冈、安徽安庆和长航公安九江分局建立跨江警务协作机制,成立“一江三省四警”长江联合执法队,跨流域、跨部门对交界水域开展常态化巡查执法,保护长江渔业资源。
4月13日,《经济日报》6版刊发图片新闻,报道了近年来瑞昌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光伏产业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形成了“水上能发电、水下能养鱼”的局面。
4月9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达尔湖50兆瓦光伏发电站与周边景致浑然一体。近年来,瑞昌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光伏产业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形成了“水上能发电、水下能养鱼”的局面。魏东升/摄(中经视觉)
4月13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4月1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春暖花开”播出《江西武宁 超千米紫藤隧道花开迎客来》,报道武宁县花源谷景区紫藤花开,浪漫唯美,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4月15日,《光明日报》3版要闻版刊发单条稿件《75条全国二十四节气(春季)美食旅游线路发布》,报道了全国二十四节气(春季)旅游美食及线路发布暨“诗旅江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4月13日在九江修水县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举办。
本报江西修水4月14日电(记者 李玉兰、王洋、胡晓军)全国二十四节气(春季)旅游美食及线路发布暨“诗旅江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13日在江西省修水县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举办。
“春雨惊春清谷天”,跟着节气追寻美食美景,时令食材、节气习俗、踏春赏花……活动发布了全国二十四节气(春季)旅游美食350个、美食旅游线路75条。来自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有关代表现场推介了美食及旅游线路。
“诗旅江西”文旅融媒体推广活动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通过深入挖掘江西诗词文化的独特内涵,推出一批以诗词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产品和推广活动,引领海内外游客在江西的诗意山水间领略“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魅力。
此次系列活动还包括围绕江西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江西诗词与当代旅游开发等议题进行研讨,探寻江西开展诗词旅游的优势、特点、途径。
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单条稿件《湖畔小城“新”潮澎湃》,报道了近年来九江共青城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低空经济“飞”出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转”出新质生产力、农田沃野“长”出新质生产力,处处春色锦绣,“新”潮澎湃。
低空经济“飞”出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转”出新质生产力、农田沃野“长”出新质生产力……暮春时节,坐落在鄱阳湖畔的小城共青城处处春色锦绣,“新”潮澎湃。
江西共青城市面积小、人口少、工业基础较弱,面对“先天不足”的条件,如何闯出一条新路,才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争先进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共青城市委书记卢治轩表示,这让城市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近日,共青城市印发了《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行前瞻布局。
2022年起,共青城市便开始规划布局低空经济发展,率先建立江西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建成全省首个市场化运营、环鄱阳湖首个A1类跑道型通用机场……
“未来,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紧盯低空经济、低碳经济、生物制造等三大方向,加快创建全省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卢治轩说。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共青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我们PCBA事业部电子元件贴装车间,有4条全自动西门子贴片生产线,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在减少物料损耗的同时,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共青城金酷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运营副总向明说。
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制造核心零部件和自主工业品牌产品生产的企业,金酷集团转型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自动化。“现在,每条生产线仅需配备1至2人就可满足生产。”
以“含新量”成就“含金量”,用“新技术”打开“新空间”。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实践,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了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表现。
在共青城市的广袤田野,新质生产力也为农业提“智”增“质”打开了新思路。
油茶种植是江益镇栗坂村的主导产业。每到油茶成熟季节,坂上人家油茶开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车间内,智能油茶果生产线都要开足马力赶订单。
“有了这条生产线,我这个‘老农人’也干起了‘新农活’。”合作社负责人吕晋宝输入操作指令后,机器便高速运转起来。
几分钟后,智能生产线的终端便将优质果和低质果、杂质分离产出,待所有油茶干果完成生产流程,便可以进入茶油生产车间进行榨油。
如今,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1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雏车间里,却看不到多少饲养人员。“我们现在使用物联网控制车间,从饲料搭配到输送投食,从鸡蛋收集到粪便处理,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共青城市金湖乡黄桥村星恒牧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义生说。
新模式应用、新农机驰骋、新农艺见效……这些农田沃野之上的“科技范”,源于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的加持,正快速改变农业产业模式。
向“新”发力,逐“质”前行。共青城市凭借创新活力、发展潜力,正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记者 刘小草)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