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就是一束光
每一束光都带着独一无二、
温暖人心的力量
每一束光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都有爱意深沉、努力追梦的模样
无数光汇聚在一起
就是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图景
6月30日
《江西日报》整版报道:好人传奇
其中包含九江周瑞林
一个老兵坚守“生死约定”40余载
为牺牲战友千里尽孝的故事
“好人”,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质朴:品行好的人;先进的人。 若是从纸面上站起来,从一种称谓里对应一个个具体的人,“好人”这个词,却重若千钧,充溢着强大、深情的力量。 点亮公益、用爱温暖一座城的文兰英;带着公公出嫁、用孝心谱写人间真情的黄英;坚守生死约定40载、替战友侍奉双亲的老兵周瑞林;握紧“初心”接力棒、当好“红色”传承人的甘公荣;一句“橙”诺一生守“根”、为赣南引进第一棵脐橙树的袁守根;危急关头舍身救援的人民子弟兵王亮、王敏;还有唐才英、张佳港、陈锁生、张包春、谢远泰、简海华、邓希平、石武荪…… 他们不是盖世英雄,但他们平凡而伟大,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好人”! 在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好人榜”上,江西再度引人注目:共有33组39人名列其中,上榜人数位居全国第二。而自“中国好人榜”推选以来,截至目前,赣鄱大地上已有1070人榜上有名,平均每5万名江西人中,就有一位“中国好人”。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以平凡善举传递真善美,以躬身践行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他们如灯塔、烛光,照亮了世道人心,燃起了文明的火炬,抒写着感人肺腑的爱的传奇。 在九江共青城,一个老兵坚守“生死约定”40余载、为牺牲战友千里尽孝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老兵叫周瑞林,共青城驻东莞办事处一名普通退休干部。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却一点也不普通。 走进共青城市青城花苑小区周瑞林家,进门玄关处的博古架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们的视线。那是一个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勃发的战士,背景是南方的热带丛林。照片上有一行小字:一九七九年二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留影。 站在我们身旁、今年65岁的周瑞林,深情地注视着照片上的自己,仿佛回到了45年前。 1978年3月,20岁的周瑞林应征入伍。次年1月,被抽调到广西前线的增援作战部队。一下连队,周瑞林就与广东东莞籍的麦锡辉分在一个战斗小组。他们同一年出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战场上,生死只在一瞬间。周瑞林与麦锡辉相约写下了生死承诺:“咱俩无论谁在战场上牺牲了,都要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养老送终。” 不久后,部队接到命令,连夜执行穿插作战任务。谁知,在一场战斗中,他突围出来后,却没有看到麦锡辉,四处寻找无着,两人彻底失去了联系。虽然装着生死承诺纸条的背包在战斗中丢了,但那份承诺,早已深深刻在周瑞林心中。 从战场回来后,周瑞林转业回地方,仍然四处打听麦锡辉的消息,一直无果。2007年,他到广西出差,顺便到靖西烈士陵园祭拜牺牲的战友。在烈士墓碑上,周瑞林陡然看到了那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名字——麦锡辉。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麦锡辉家人的信息。 2008年国庆假期,周瑞林赴东莞看望麦锡辉的父母。当走进麦锡辉家,见到二老,他双膝一跪,失声痛哭道:“爸、妈,儿子来晚了,早就应该替锡辉来孝敬二老了呀……” 2009年,周瑞林赶往东莞同麦锡辉父母一起过春节。麦锡辉母亲感慨道:“要是锡辉没有走,还在我们身边,该有多好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人的话深深地敲击着周瑞林的心,他来不及和家人商量,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兑现生死承诺。 当年3月,周瑞林毅然辞去人人羡慕的检察官职务,调往共青城驻东莞办事处当联络员。就这样,他住到了麦锡辉父母的身边。此后的11年里,他视二老为自己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陪伴照顾着老人。 2016年初,麦锡辉87岁的父亲去世,周瑞林以麦家长子的身份操办了丧礼。麦锡辉的母亲已然离不开这个“儿子”,每当周瑞林要出差,她都千叮万嘱。后来,周瑞林还把妻子和儿子接到了东莞,两家人亲如一家。 2020年底,疫情肆虐,麦锡辉年迈的母亲住进了医院。不久后老人病逝,周瑞林悲痛万分,安葬了老人。 站在老人墓前,周瑞林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妈,我完成了对锡辉的承诺,现在我也老了,要回江西老家了,我还会来看您的,您老人家安息吧!” 一句生死承诺,坚守40多年,其间的情深义重,感天动地。共青城市关工委主任黄林根知晓了周瑞林的故事,把他的事迹写进了文章里。2022年,周瑞林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每一位好人,都自带能量,他们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者。他们胸怀善良、勇敢、热爱、忠诚、奉献等无比珍贵的精神特质,共同筑就了“九江好人高地”,唱响着“九江好人文化”品牌。 他们的故事和传奇,还在继续;他们的精彩人生,永不落幕!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