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呛,咚咚呛……“天有阴晴月有匮,国有国法家有规;学法守法不违法,娃唱你听来普法……”近日,在德安县第四小学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上,阵阵童声清朗高亢。孩子们唱腔虽略带稚气,但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戏曲韵味,已令人惊叹不已。
图为德安县第四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小小传承人”正在演唱《西河娃娃唱普法》。
“我们将法律常识与非遗文化西河大戏相结合,创作出这首《西河娃娃唱普法》,让法治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孩子们心中。”德安县司法局负责人介绍。
“西河大戏”又称“西河弹腔”,流行于赣北德安、庐山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西河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非遗传承人钱芳正在为“小小传承人”化妆上油彩。
今年,德安县司法局、县文化馆等部门联合非遗传承人,创作了《西河娃娃唱普法》等一批新时代“西河大戏”,依托“法治+非遗”的普法模式,在增强普法宣传创新性、趣味性的同时,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依法治国大方针,全民素质大提升。‘八五’普法似朝霞,和谐社会惠万家……”台上,“小小传承人”们一招一式、闪展腾挪。精美华丽的服饰配上悠扬婉转的唱腔,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们的目光。
“通过参演节目,我对非遗和戏曲有了新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去延续这份辉煌。”表演者闵筱汐说。
图为九江市民间手工艺人李屏荣正在为学生们讲解烙画——作品为袁隆平先生烙画像。
图为九江市民间手工艺人李屏荣正在为学生们讲解烙画——作品为“西河大戏”人物画像。
“开学第一课”上,主办方还特别设立了非遗展示区,集中展示了潘公戏脸谱、烙画、葫芦灯等10多个种类的数百件产品,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家乡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让非遗不遗,让文化同化,让实践常见。从知戏、懂戏、爱戏到登台唱戏——撒在学生心中的戏曲种子,正慢慢生根发芽。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之时,法治理念也悄然根植于人们心中。(夏祖怡 过超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沈明杰 文/摄)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