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面展示我市各地在创建文明村镇中的突出成绩,展现九江各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聚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文明新气象,“文明九江”微信公众号推出“文明村镇典型系列展播”专栏。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明村镇”——九江市通书院村。
共建文明通书院 凝心聚力向未来
通书院村位于庐山市温泉镇西南,有13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全村共950余户,常住人口2800余人,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土地耕地面积3200余亩,大多为基本农田,山林面积8700余亩,主要为丘陵地貌。
通书院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此地是东晋陶渊明祖居所在地,后人为纪念陶渊明在此处修建故居、学堂、石刻等建筑群落,取“通今博古”之意,又传北宋周敦颐曾隐居于此,作《周子通书》。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在此汇聚,渊明故里、敦颐作书、董奉杏林,同时“背靠秀美庐山、坐拥东林大佛、自带天然温泉”,流量优势突出。105国道南北贯穿而过,212省道绕村而行,距都九高速温泉出口处仅300米,区位优势明显。
2016年,通书院村被认定为软弱涣散村,经过持续推进村级党组织整顿工作,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还连续五年荣获全镇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综合先进村。2021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8万元增加到2023年突破260万元。村集体于2021年、2022年、2023年获评第七届江西省文明村镇、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村支书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2023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2023年12月,邹西宁入选江西省文明办发布的“2023年度第四季度‘江西好人榜’”。
通书院村通过发展壮大产业、提升人居环境、倡导文明新风、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群众增收,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如今,通书院村文明创建的蓝图正徐徐展开。主要有以下做法和成效:
一是建设和美乡村,擦亮环境“底色”。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近年来,通书院村以“百村示范”为抓手,按照“一乡一园、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从建设和美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对乡村空间进行精细化布局,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新农村建设中,通书院村持续加强农村的房、水、电、路、气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13 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旱厕改造,老旧危房拆除,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及时清运;11 个自然村实现道路硬化组组通、户户通;6 个自然村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离,污水集中处理;5 个自然村完成村组亮化工程,实现村内道路太阳能照明;4个自然村完成沿线外立面、坡顶改造提升等等。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中,通书院全力推进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整治、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聚焦背街小巷、沟渠柴草杂物和房前屋后清理盲区等方面,对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等乱象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
在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上,打造山里唐家“五柳古村·宿定南山”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唐家湾“庐山印象会客厅”,成功招引城曦文旅、代夏设计、与山咖啡书吧、在田边音乐小馆等业态落户,让村庄变景区。
二是活化实践阵地,彰显为民“本色”。通书院村关注民生需求,不断完善民生服务。为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坛咀上、钱家墩、腰子咀自然村相继修建“幸福广场”、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供村民打篮球、乒乓球及健身、跳广场舞之用。村“两委”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通书院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实际,将一处闲置老房全面改造提升成老年食堂式颐养之家,集休息室、阅览室、书法室、娱乐室等多元服务型场所于一体,老人不仅“吃”在“家”,也“乐”在“家”。
依托颐养之家,探索“村委会+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服务模式,每天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实惠的用餐服务,且每餐仅需1元,目前平均就餐人数达到15余人。2022年,通书院村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落成启用。为建强管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积极探索祠堂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具象化地做思想认同和价值引导的工作。精心编纂村史,建设村史馆,以“1+N”的形式,将新时代价值评价体系向祠堂延伸,突出村民这个主角,挖掘乡土文化,让革命烈士、功臣英模、大学生、士兵、创业就业典型、普通村民上墙,营造当兵光荣、读书光荣、返乡创业光荣、劳动模范光荣,让群众看得到历史文化、发展沿革、身边人、家族人。
三是挖掘人物力量,淬炼人文“成色”。通书院村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为传承千年文脉,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开始实施人物培育工程。做安心的事。聚焦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权益保护,常态化开展“颐养助老”“重阳敬老”“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外出务工者放心。做连心的事。以入伍士兵、入学大学生为重点,开展入伍(入学)季欢送仪式和退役(毕业)季欢迎仪式教育,鼓励建功立业、返乡创业,让年轻人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为返乡创业储蓄后备力量。做暖心的事。重视发掘村民身边的优秀典型,如乡村医生、乡村教师、退役老兵、身边好人等,打造身边“最美人物”风景,用榜样的力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自2021年以来,全村共有16人考取大学,5人光荣入伍;1人入选“江西好人榜”;共吸引8人返乡创业。今年4月,荣获“江西好人”荣誉称号后的邹西宁自发到孤寡老人家中,送上温暖和祝福,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四是发挥群体智慧,共绘文明“亮色”。人民群众中蕴含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只有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才能把乡风文明建立在群众心坎上。通书院村持续擦亮“围庐夜话”品牌,以文明之约,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具体为“三个会”。通气会,向群众宣讲政策、解读工作,把群众思想统一起来。恳谈会,在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找项目,把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起来。议事会,听群众的诉求和问题,把群众想办的事情办好。如今,村民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一块块家风家训牌格外引人注目。这块牌既是提醒牌、监督牌,也是倡树文明新风的“宣传牌”。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村规民约得以制定并上墙,形成共识。设立的“积分超市”不断激发乡风文明“新动能”。发挥“五老”力量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也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中发挥着力量。2023年7月,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七一”文艺汇演成功举办,现场有千人观看。2024年1月,首届通书院春晚也在呼应中来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
通书院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底色”“本色”“成色”“亮色”融合助推文明创建,利用“情感纽带”释放“乡村活力”,增强“内生动力”,让精神铸魂、人心凝聚、发展共谋,就是要准确把握好三对辩证关系:
(一)既要强化实效性,也要注重仪式感。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点就是要务实功、出实招、见实效。除此之外,礼仪的教育与宣传作用不容忽视。通书院村紧密结合实际,针对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贴近民生、接地气的文化活动,确保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深刻理解仪式感是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农民情感共鸣、增强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精心策划和组织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活动,如节日庆典、欢送欢迎仪式等,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温暖。
(二)既要向上争资源,也要为民落实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流量经济与乡村振兴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趋势背景下,通书院村以“百村示范”为抓手,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源,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农村文明创建提供坚实的保障。“向上争资源”是关键,“为民落实好”是基础。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下,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认真收集群众问题和需求,坚持“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对群众关心的事做到“早谋早想,把握机遇,推进落实”。
(三)既要分类规划好,也要整体安排全。通书院村在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中,与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战略紧密相连。通过描绘战略蓝图,兴产业、聚人才、重文化、优生态、强组织,做到科学分类规划。可以“分开来谋”,但一定要“合起来干”。通书院村强化各单位、部门联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在事业、产业上统筹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有序推动各个领域节节开花,协调发展;在工作思路上与农民群众同频共振,真正从群众的立场、群众的诉求出发,把农民群众期盼的事与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统一。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