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江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倡导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文明,已成为九江乡村精神家园的最美底色。目前,全市共有23个全国文明村镇,91个江西省文明村镇,154个市级文明村镇。
为展示文明村镇创建丰硕成果,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深化拓展,激发各地区各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即日起,“文明九江”微信公众号特推出“文明村镇”专题栏目,展示我市文明村镇典型,敬请关注。
“园区+农民” 长水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趋势而上,经过村“两委”前期的多方考察,以及群众商议,总投资约2000万元,打造了长水生态循环产业园,占地1000余亩,主要有红心猕猴桃种植区、果木种植区、油茶种植区、鱼菜共生大棚区、石斑鱼养殖区、林下菌类种植区六大区域。 产业园探索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建设基地,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商”模式进行,各子项目同时配套“园区+农民”模式,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发展,既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又可让村民通过务工获得收入,带动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增收。 “生态银行+全域旅游” 为实现“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发展目标,长水村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通道,联合南昌大学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产品储蓄银行,点绿成金、以绿生金。依托生态产品储蓄银行,搭建生态资源与生态资产、资本之间的桥梁,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实现百姓参与共同富裕。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改理念潜移默化般滋润百姓心田,长水村依托天然的生态资源,引入旅游产业公司对长水景区进行规范提升,成立旅游产业公司、镇、村为共同股东的长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景区进行运行管理,做美全域旅游名片。 “历史传承+文明新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长水村兴家训文化,其中卢氏的“36字”家训就是其良好家风的延续。如今长水村通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推动了环保入家训,激发百姓参与村务的热情,提高了主人翁意识,自发的环保理念改善了村容村貌。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长水村通过在乡道沿线张贴美画,向村民宣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将其作为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体系不断健全,美丽乡村劲吹文明风。 “共治+共享” 长水村严格实施“河长制”、首创“林长制”,建立生态管护员等“八员合一、多员一体”的长效管护队伍,实现5G+长效垃圾分类处理运行,通过“护绿、增绿、用绿”,实现了“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发展目标。 同时为了方便百姓出行,总投资2500余万元,对长水公路进行扩宽改造,由4.5米拓宽至6米,面层由水泥改造成沥青,配套除了新增全线水沟、挡墙、安防、绿化之外,坚持将旅游元素厚植于整个改造工程,新增旅游标识牌、3A级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停车位等服务设施。 “集体+全民” 为提高长水景区品质,擦亮旅游名牌,罗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武宁县旅游产业公司合资成立长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约2278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展示中心两栋大楼主体建筑及广场、停车场、园林景观、市政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 景区的提升改造使老百姓们纷纷吃上“旅游饭”,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通过旅游直接实现增收。同时大力发展希望之星红豆杉种植培育基地、菌类种植、果木栽培、高山野茶、石斑鱼养殖、蜂蜜等林下经济产业园带,通过旅游+农产品实现双向增收。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