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江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倡导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文明,已成为九江乡村精神家园的最美底色。目前,全市共有23个全国文明村镇,91个江西省文明村镇,154个市级文明村镇。
为展示文明村镇创建丰硕成果,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深化拓展,激发各地区各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即日起,“文明九江”微信公众号特推出“文明村镇”专题栏目,展现我市各地文明村镇的风采,敬请关注。
“花海情浓,踏管乐弦音,曼舞轻歌芳草地;棉船春好,赏柳烟麦浪,鸢飞莺唱碧云天。” 彭泽棉船镇四面环水,属冲积洲地,因地形似船,盛产棉花而得名,素有“全国产棉第一镇”之美誉,为赣北长江中心的一个岛镇,渡江战役、移民拓荒、防汛抗洪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了棉船特有的劳模精神、抗洪精神等。全镇下辖13个村居,岛内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有耕地6.7万余亩,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以稻渔、葛根等为重点,打造集生产、加工和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属全国“文明村镇”。 棉船镇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现代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花为媒搭平台、文旅结合谱新篇,整合当地“百万雄师过大江”江西第一渡红色文化和“江中花海、魅力棉船”旅游资源等,积极打造“金色花海、红色传承、绿色棉船”文旅融合品牌,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余人次来棉船赏花、研学。 棉船镇以打造“江中花海、绿色棉船”为抓手,通过“一体化布局、体系化管理”模式,全面开展美丽村镇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全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提档升级,做到了集镇“六有”,即有农贸市场、有停车场、有文化广场、有卫生公厕、有畅通路网、有优质管理,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棉船镇投资30万元改造提升棉船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集文明驿站、志愿者之家、有声“学习”书柜、党建云智慧大讲堂等功能于一体。建立“理论宣讲”“教育关爱”“文化惠民”“科技创业”“体育健康”“移风易俗”“生态环保”“平安法治”八大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次,累计时长超500小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载体,根据棉船地理位置特点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四夜”活动。目前已组织“夜学”60多场次,520多人次参加学习;开展一对一“夜谈”210余场次,12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交心谈心;10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夜访”活动,共走访群众1100户,收集民情民意180余条。 棉船镇打造“江泽民同志植棉座谈会旧址——棉船抗洪纪念馆——解放江西第一渡——棉船党史小游园”研学路线,深入挖掘“百万雄师过大江”江西第一渡红色文化,配合做好“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积极打造江中花海“解放江西第一渡”,并成功申报为九江市委宣传部推介的红色地标打卡地。同时深入挖掘江善讲、鲍恩如、黄兴中等全国劳动模范和徐积连、吴松元、吴火焰等全省劳动模范移民拓荒、改革棉种、防汛抗洪等先进事迹,积极编写《棉船镇志》,围绕江善讲两度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打造了“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文化展示馆。 棉船镇将党建“三化建设”与“乡村‘智’理”相结合,建立村干部权力责任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制度,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理治“五治”促“善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智”理水平,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党领导乡村“智”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红色家园”,以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棉船镇复排村每年从集体经济收入拿出近5万元,对村内年满80周岁老年人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兜底保障;对村内学生考取958/211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500元,一本普通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已累计捐助学生80人次资金10万元。 棉船镇为岛镇,四面环水,棉船镇将沿江码头建设与自然相结合,做到水美、岸美、产业美。将移民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新建了渡口生态停车场、文化长廊、移民广场、渡江广场、标准篮球场、客汽渡高水位临时码头等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长45米、宽2.5米、高2.6米的实木仿古文化长廊和一个占地面积近1000平米的党史小游园,串点成线推出“家门口·学党史”红色精品线路,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打造金星“植棉座谈会”——江心“解放江南第一渡”红色旅游路线红色资源宣讲,引导全镇上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