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以家国一体,扎根华夏大地,靠的是心中一份对家国的责任和挚爱。义门陈文化产业园——五祖祠。作者供图江西德安义门陈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千百年来,义门陈氏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陈氏儿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清末维新派名臣陈宝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与这个家族有着深厚的渊源。“义门陈”的名头从何而来?家族中又孕育了怎样的爱国基因?带着好奇,让我们走进这个赫赫有名的家族。庐山南麓,鄱阳湖畔,就是江西义门陈氏发祥地——德安县车桥镇古老村落,千百年来义门陈“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爱国情怀在这里流传。唐中和四年(884)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唐大顺元年(890),德安义门陈氏第3任家长陈崇,会同六大房长老订立《家法三十三条》《家规十六则》《家范十二则》,成为中国最早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家训家规。《新编家范十二则》。作者供图宋至道二年(996)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一联。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爱国诗人文天祥说:“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可仪型于天下矣!”其“义”,是家国大义。宋淳化四年(993),太宗宣召义门陈家长陈竸入朝。太宗问:“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陈竸答:“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太宗大加赞许,遂赐匾一块,御书“至公无私”。这块牌匾是义门陈氏《家范》的精华所在: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真诚报家国之恩,而不是耽念小私小家。历代陈氏子孙居庙堂之高,则唯忠唯仁;处江湖之远,则唯孝唯义。浓烈的家国情怀已然融进了陈氏子孙的血脉,化作他们代代传承的爱国基因。
义门陈宅居图门头景象。作者供图
宋嘉祐七年(1062),朝廷颁发圣旨要求德安义门陈分庄,把族人迁往全国各地,以教化天下。义门陈当家人接旨后为分家犯愁,只好把吃饭的大铁锅吊到祠堂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再按摔成的碎片分成291庄,迁往全国72个州郡的144个县。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义门陈后裔繁衍至今已有4000余万人口,散播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其中陈独秀、陈潭秋、陈云、陈毅、陈赓等,都是德安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据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独秀村陈氏宗祠的《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汝心公“先是江州义门德安派,分庄后,由江州入怀宁籍”。陈独秀在家谱中是德安迁怀聚星堂陈氏第19代,生于光绪五年(1879),距离义门陈分庄已有800多年。2011年12月8日,海峡两岸义门陈文化交流会在德安举行,陈独秀的孙女陈长璞等海峡两岸600多名义门陈氏后裔代表汇聚陈氏宗祠,同祭先祖。
义门陈氏家谱。作者供图
义门陈以“义”治家,培育了一代代社会精英,他们武能定国、文能兴邦,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和谐兴盛作出了不朽贡献。明代抗倭名将陈璘(广东翁源人),1598年领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后任大明水军都督,赴朝抗倭、大败日军。自此,日军龟缩本岛,300余年不敢觊觎中华。清末维新派代表、湖南巡抚陈宝箴(江西修水人),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坚定支持戊戌变法,在其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勇为天下之先,成为维新派的中流砥柱。其子陈三立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湖南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多有建树,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慈禧太后重新掌政后,担心陈宝箴东山再起,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间,派人专程下达密旨,赐其自尽。陈宝箴生前留下遗嘱:“陈氏后代当做到六字,不治产,不问政。”为此,陈宝箴后世莫敢不遵从。陈三立后长期寓居上海,不问政事,不搞实业,却始终胸怀民族大义。1933年,陈三立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陈三立痛骂他“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之绝交。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寓居北平的陈三立表示绝不逃难。北平沦陷后,日军曾游说陈三立出山,遭其断然拒绝,后绝食多日,忧愤而死。义门陈以家国一体,扎根华夏大地,靠的是心中一份对家国的责任和挚爱。2021年6月,“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入围第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四个入围的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热爱祖国、尊敬长辈、教育子女、和气待人、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移风易俗、遵纪守法以及做人的规范、做事的原则均有明确规定。其中:忠、孝、礼、义、悌、廉,敬业、勤读、和睦、爱国、爱族的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作为义门陈氏家族教育子孙、培养后代的标尺。义门陈文化产业园——旌表台。作者供图义门陈以耕读传家,“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倾资办书院传承义门文脉,“置田二十顷,以为四方游学之资”。德安义门陈氏创办东佳书院兴家族教育,起源于唐、延续至清末,在唐宋时曾鼎盛一时,颇得声名,是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比白鹿洞书院早50年),培养了3位宰相、58位进士和数十位尚书、刺史、节度使等,吸引了欧阳修、苏轼、陆游、黄庭坚、晏殊、王韶、夏竦、朱熹、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文人学士前来讲学、游园或求知,留下了300多篇题词文章和诗作。到了近代,义门陈氏后人对教育的重视更令人瞩目,诞生了修水“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等治学大家。1913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家乡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学校(统称集美学校),就是希望通过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让祖国不断强大,不受列强欺凌。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厦门大学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从陈嘉庚回国创办开始,到抗战时期学校内迁福建闽西长汀,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爱国主义始终流淌在其血脉里,是厦门大学始终不变的鲜亮底色。毛泽东称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也是义门陈氏子孙爱国基因传承延续的有力佐证。有理由相信,通过赓续德安义门陈“以家许国”的爱国基因,这一充满家国情怀的正能量行动,必将成为新时代爱国情感呈现的一次创新表达和家国情怀延续的一个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