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由中国文明网联合新华网和各地文明网等媒体组成报道组,走进城乡基层,以主题访谈、骑行直播、采风图集、故事视频、记者手记等形式,生动报道和集中反映“文明中国”的时代风采与万千气象,助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现推出系列报道。
文明,浸润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衡量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彰显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生活在古城九江的人们不难发现,文明新风尚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近日,记者走进江西九江体味文明的厚度,感知文明的温度……
以乡风文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在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树下村,记者了解到,该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道德信用档案,开展以“房”为单位的各项活动,以家族为单位,化零为整,荣辱与共,团结了更多人参与乡风文明活动。
通过设立红黑榜,按照“好、中、差”三个等次进行每月常态化人居环境评比,将评比结果记录到家庭道德信用档案。据统计,今年以来树下村共通报37人次,其中好人好事23人次,不文明人和事14例,促进乡风焕然一新。
三角乡党委书记涂云竹说,村容村貌、乡风民风得到彻底扭转,客商们纷至沓来,都愿意来投资。当地已发展起养殖基地稻+虾绿色种养模式,实现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良性循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
以文明之光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步迈;陈规陋习是公害,移风易俗不等待……”在水口周村“百姓大舞台”,一群八九岁的小演员穿着精心设计的古代戏服,正有板有眼地表演着西河戏。
西河戏又称“弹腔戏”,发源于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原星子县苏家垱乡),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已有200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该村几乎所有人都会唱西河戏,并且都是自学自编自演。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全新改编形式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身边的戏曲文化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濡染和滋养,也增进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鲜感和兴趣,让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美丽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站,“中国好人”王小龙正在为孩子们讲述鄱阳湖上白鹤的故事。为了守护这片人与鸟共同的家园,“中国好人”王小龙37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片人与鸟共同的家园。
近年来,当地广泛开展了“学小龙,爱鸟护鸟在行动”志愿服务,引导未成年人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文明现场教育,从小在孩子心中播种“爱鸟护鸟万物和谐”的种子。
新时代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永修县九合乡,当地充分利用驻村帮扶博士选调生的优势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打造“博士课堂 梦想启航”,通过开展“知村史民俗”“读红色经典”“科学启蒙”等活动引导对孩子的学习。“博士课堂”的开设得到了同学们和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也给农村孩子擎起一盏照亮梦想的“明灯”。
在德安县河东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最美婆婆,最美丈母娘”评选活动正在进行,工作人员通过计票的形式完成“五个100”系列群众推荐评议活动,志愿者进行现场监督。
为深入推动“五个100”系列群众推荐评议活动,德安县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联动,通过走访、宣传等形式调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到评议活动中来,将政策落到实处、落到深处。
据了解,2022年,江西省出台《江西省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通过移风易俗“五个100”系列群众推荐评议活动,评选出100个移风易俗“好家庭”、100个孝老爱亲“好媳妇”、100个婚事新办“好公婆”、100个不要彩礼“好岳父母”、100个弘扬新风“好理事长”,通过评议活动,形成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改革“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
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是新义门。2021年,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义门陈的家风传统,不仅是确保家族世代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核,也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文化标识。
目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义门陈非遗展览馆正在建设中。谈起投资建设义门陈非遗展馆的缘起,一直很重视族人教育工作的乡贤陈昌金先生说到,“作为陈家后人,我始终牢记着‘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为家’的祖训,正是族人优秀的家风、家训传统引领着后人不断开拓进取,也希望自己也能够在这一传承的过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德安县,袁隆平的侄子袁定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袁隆平直到90多岁躺在病床上,依旧关心着水稻的长势。每次打电话都不忘嘱托后辈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勇敢追梦,“我也经常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袁隆平的精神品质不仅鼓励着我们家人向上向前,也希望能代代传承,去影响鼓励更多的人。”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