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云南洱海碧波万顷、苍山峰峦叠翠;河北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绿波涌动;甘肃祁连山下,绿草如茵、骏马奔腾,一派田园牧歌风光……大美中国,江山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今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翠云廊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现有古树20973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达20391株。 “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两年前在广西毛竹山村考察时,总书记道出良好生态的本质,“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牢固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生态观,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的剑阁柏,树龄约2300年。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看山、看水、看树、看林,总书记步履不停、思虑深长。 在云南洱海边,他嘱托当地干部“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青海,他要求“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在甘肃山丹马场,他叮嘱要“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在河北雄安新区,他强调“要格外呵护、格外珍惜,让白洋淀长久造福新区人民”……
甘肃山丹马场,成群的骏马在欢腾觅食。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搞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对得起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所交代。”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美丽中国建设,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我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建立,江河、湖泊、森林和草原有了专属守护者。202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 中国版图上,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标注出中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攻坚克难之地。 今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他久久端详着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栽种的树。 林场里,有些树种需要更新。总书记叮嘱道:“荒漠生态系统天生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在不适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观望、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从5个字增加到7个字,是对系统治理的深刻诠释。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意味着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考察调研,一场场着眼长远的重要会议,总书记对于生态保护要坚持系统治理的要求贯穿始终。
2023年6月27日,重庆巫山县,巫峡一带景色。
经过系统治理,我国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胜景。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九曲黄河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化“万里风沙”为“绿色长城”,“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美丽家园焕发勃勃生机。 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草木繁茂。这里曾是一片砂石荒滩,经过整治建设,如今美景如画,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7月29日,在四川考察返京途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汉湿地公园,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强调要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陕西汉中市汉江两岸的天汉湿地公园内,市民在休闲赏景。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沿江边岸线缓缓步行,一边是江涛拍岸、苇荡摇曳,一边是岸绿山青、鸟语花香。 “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同在江边休闲散步的市民交流时,总书记称赞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美城乡的画卷里,少不了诗画村庄的身影。
2022年6月22日,人们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欣赏荷塘美景。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考察的第一站,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步入村庄察看村容村貌时,蕴藏美丽乡村建设巧思的荷塘映入眼帘。 驻村干部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了更多的生动实践—— 截至2022年8月,全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建设绿道8万多公里。新时代以来,我国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3年4月9日,小朋友在山东青岛市即墨区一处“口袋公园”游玩。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在神州大地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