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林,1958年6月出生,江西九江共青城人,因战伤残退役军人,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三等功。为信守当年的一句“咱俩无论谁在战场上牺牲了,都要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养老送终”的诺言,辗转20余年,苦苦找寻战友双亲。找到后,千里赴莞,10余年如一日,尽心尽孝照顾,兑现了当时的生死承诺。他们不是血缘的亲子,却超越了亲生,这殷殷的情义,谱就了一曲动人心魄的诚信之歌。“战友为国尽忠,我替战友尽孝。”周瑞林用一个军人的血性和忠诚,告诉人们,什么叫一诺千金。
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江西日报》《社会传真》《江西党建网》《九江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荣获2019第二期“江西好人”荣誉称号。
战场上的生死承诺
1978年3月,周瑞林入伍,在南京军区某团高机连当战士。1979年1月,被紧急抽调到广州军区奔赴广西前线,被编入麦锡辉所在战斗小组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刚完成一期穿插任务,正在无名小山坡休息,上级急电,部队纵深穿插,不久遭遇别人伏击。在面对四名战士因踩雷牺牲的恶劣情况,周瑞林这个新兵紧跟着前面的战友身面,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跋涉。突然,麦锡辉猛喊了一声,小心有雷!但是周瑞林听不太懂组长麦锡辉的广东话,还继续向前走。随即,麦锡辉又迅速拉了周瑞林一把,指着旁边的地雷让他看,这时他才惊醒过来。自此,周瑞林和麦锡辉结下了生死友谊。
战斗间歇,他俩聊了起来,聊完以后,他们各自给对方写下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和联系人,并约定“咱俩无论谁在战场上牺牲了,都要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养老送终”。
坚寻战友双亲二十多年
在一次突围中,周瑞林和麦锡辉被打散了。待打散的部队收拢以后,各连队统计人数,周瑞林没有看到麦锡辉的身影。随后,他又找到能够证实牺牲人的名单,里面也没有发现麦锡辉的名字,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的下落。
直到2007年,周瑞林出差广西,特地前往靖西烈士陵园追思。在陵园1区15排13号,他看到了麦锡辉的墓碑。熟悉的名字,熟悉的面容,让他想起他们一起战斗的岁月。当时,他痛苦不已,泪如雨下,心里默念着:“战友啊,虽然我还没有找到你的家人,但这些年来,我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咱们之间的那个承诺”。
1983年春节起,周瑞林就开始写信联系麦锡辉烈士牺牲前留下的通信地址,由于当时交通、通信或麦锡辉家地址变化,始终没有联系上,信件都以“查无此人”被退回。1986年,周瑞林调入共青城人民检察院工作,多次查找但一直没有联系上麦锡辉的父母。直到2008年夏天,广东省东莞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共青城办案,周瑞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几名检察官讲述了他和战友麦锡辉之间生死承诺,希望他们回去之后帮他查找麦锡辉的父母及家人。没过多久,周瑞林就接到了其中一位检察官的电话,告之他已联系上麦锡辉父母并找到了当地同连队打仗时的战友。随即,周瑞林马上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正是麦锡辉的母亲。他们俩一个人说广东话,一人说普通话,互相都听不太懂,交流不了。过了几天,麦锡辉的弟媳妇接听电话,这时他才把他和麦锡辉的关系说清楚,同麦家建立了联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瑞林每年都会抽时间去看望战友麦锡辉的父母,麦锡辉的父母感到无比欣慰和开心,非常喜欢重情守义的周瑞林,视同英雄儿子凯旋。
千里赴莞安家尽孝双亲
2008年国庆假期,周瑞林赴莞看望麦锡辉的父母。看到周瑞林,麦锡辉的父母激动地流出了泪水,像看到自己死而复生的儿子。周瑞林向麦锡辉的父母讲述了麦锡辉烈士的最后时刻、讲述了他与麦锡辉之间的生死约定。他说,阿辉为国捐躯,是人民的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以后,他就是他们的儿子,他会按照承诺,做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一切。
2009年春节,周瑞林赶往东莞同麦锡辉父母一起过春节。当时,麦锡辉父母无意中说出,“要是麦锡辉活在我们身边那该有多好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俩老人的话深深地敲打着周瑞林的内心。他想着,仅仅节假日看望老人肯定不足以兑现战场上的承诺,而是要留在他们身边尽孝。当年3月,周瑞林辞去人人羡慕的检察官职务,前往共青城驻莞办事处当联络员。这样,他也住在了麦锡辉父母身边。此后,他视麦锡辉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像亲儿子一样陪伴着老人、照顾着老人。
2016年初,麦锡辉父亲去世,他以麦家长子的身份和他弟妹们按照当地习俗,把这场“白事”办得既大方又体面,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他是麦家的长子。
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东莞市举办了一场“爱国双拥”文艺晚会。晚会上,时任中国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罗平飞观看了以他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战场上的承诺》后感动流泪,称赞这是中国军人的情怀。时任广东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会长张仲会称赞,周瑞林做了广东退役军人的表率,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周瑞林也在各种场合上多次表示,麦锡辉的父亲去世了,但麦锡辉的母亲还在,那他这个“儿子”尽孝的责任还要继续。
远赴千里之外,替战友尽孝父母,对周瑞林来讲,阻力很大。首先是他母亲,他母亲与麦锡辉母亲同岁,也到了古稀之年,老母亲希望儿子能陪伴在她身边;其次是他的妻子,妻子说儿子还没有成家,很多事情需要他的帮助,希望他放弃这个决定。但周瑞林告诉他们,如果麦锡辉没有把他从死神身边拉回来,就没有今天的他,与他们自己家相比,麦家更苦难,更需要他。听到此言,原本不太同意的周瑞林的母亲感受到儿子一颗滚烫的感恩之心,也就同意及支持他前往东莞侍奉战友双亲。
烽火岁月中许下的约定,在每周两次的看望中,在麦爸爸生病时的照顾里,在平常的聊家常中,一一得到鲜活体现。周瑞林经常说,麦锡辉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我们活着的人,尽一点孝,不算什么。如今,周瑞林一家和麦家已亲如一家,周瑞林的妻儿也是一样,很自然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其实,除了照顾麦锡辉的父母,周瑞林时常看望其他战友的亲属。常常回忆当年拼搏杀在战场的战友,忘不了从南京出发坐闷罐军烈到前线,参加对越还击战牺牲的战友们,心中暗暗发誓:“战友们你们安息吧,我会做到我活着就会看你们的家人们”。1987年国庆假期,周瑞林带着共青城当地产的鸭鸭羽绒服来到了江苏,看望那些与他同从南京坐了七天七夜同一车相的闷罐军列到广西参战牺牲了的战友家人们。2007年5月,周瑞林常在假期看望余水林烈士父母,其实,周瑞林与余水林在战场上相识不到10分钟,当时83岁的余母对周瑞林说,想看看儿子水林墓地的心愿,为完成老人愿望,周瑞林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带着余水林烈士的亲人到达广西凭祥烈士陵园。
一句承诺,四十余年的坚守,是一份情义,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军人的忠诚信仰!
已有 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