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在九江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自2002年退休以来,15年如一日,默默地跋涉在扶贫路上,用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为贫困群众脱贫谋出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着。他就是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王晓阳。
今年72岁高龄的王晓阳曾任共青地区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九江市人民检察院调研员。2002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请缨参与扶贫,先后在修水县双井村、庐山市波湖村、彭泽县先锋和康庄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每到一村,他都采取“一听二看三访四座谈”的方法,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因村施策、精准扶贫,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貌焕然一新。
潜心五年扶出一个亮点村
“交通闭塞,到处都是悬崖绝壁,人们看不到脱贫的希望。”修水县双井村支书姜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这也是王晓阳到村后的第一个直接感受。在走村串户,熟悉情况,他很快形成“加强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脱贫思路,得到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
王晓阳在扶贫工作中走了两步好棋:第一步棋是打名人牌,发展旅游经济。他引导村里修复了高峰书院牌楼和黄庭坚墓,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第二步棋是打“双井绿”茶牌,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为解决开发茶园资金不足的难题,王晓阳冒着风险出面担保从银行贷款15万元,并向上级争取茶园开发资金5万余元,硬是开垦出600余亩茶园。如今,双井村生产的“双井绿”茶已经享誉全国,远销到了日本。同时,兴建小学校舍,为学校配置桌椅和办公用具。在此之前,学生只能在村民家中上课;维修水利设施,解决了全村500亩水田用水难的问题。
为培育尊老爱幼的村文化氛围,王晓阳自掏费用,每年重阳节邀请全村老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给每一位老人送去热水袋、羽绒背心等生活用品,给小学生购买校服。
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王晓阳又为村里争取到1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双黄公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建了五十多个沼气池,由此带动了改水、改厕、改栏、改厨,净化了环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双井村也因此先后荣获了“全省定点扶贫开发工作先进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是九江市唯一入选的行政村。
多方奔走解决世代吃水难
在庐山市波湖村,王晓阳首先抓的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紧迫的用水吃水的问题。村民们雨天吃污水,晴天吃臭水,血吸虫病严重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决吃水难,王晓阳请来专业打井队选了四五个井址,最深打了68米仍不见水。专家得出结论是此地不适宜打井取水,只能在鄱阳湖取水办水厂。这可难坏了王晓阳,他绞尽脑汁争取到资金,请来一个个经营商,都摇头而去,因为用户量太少,水费维持不了水厂的运转。办水厂,成了压在王晓阳心头的一块石头。2009年9月底,王晓阳通过采取协调厂房征地费,将邻近的大岭村纳入供水范围等有效措施,终于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王晓阳从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帮扶资金270余万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11个塘堰进行维修、清淤,修建了2500米U型灌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
王晓阳还邀请专家到村里考察,帮村里启动“早熟梨”工程。2007年10月开发种植早熟梨800亩,60余户村民成立了早熟梨专业合作社,至2010年扩种至1200亩,带动136户村民增收致富。
筹资1300万助贫困村大变样
彭泽县天红镇先锋村也是省级贫困村,2011年被确定为市检察院的扶贫点以来,在上级党政部门和市检察院的帮助下,先锋村的变化胜过以往数十年:破旧的已成危房的小学,被投资236万元崭新的3层教学大楼取代,周边村的一些学生也被吸引过来上学;维修水利,加固水库,治理河港3000余米,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修建4座供机动车通行的小桥梁,方便村民出行和运输。7个村民小组已有6个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三清七改一普及和三绿一处理,大多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房,整个村庄实现了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改造;农民纯收入从当初的人均2000元上升到现在6000元;一半以上家庭开通了网线,电话电视拥有率100%;投资15万元建起了规范的村医务所,配有药房、注射室和病床,解决了村民的就医难问题;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配有乒乓球桌、棋牌室、书法屋,阅览室;配置了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每年至少两次请专家来传授种植、养殖、山林管理等知识。
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极差,住不起房、治不起病、读不起书的特困户,王晓阳采取了“三个一”帮扶措施。即实行院里单位结对帮扶、提供免费住房、每人每年补助五千元学费或医疗费。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先锋村老村长欧阳求生感慨地说:“多亏了王检,他身体不好,带着药罐子来村里做事。几年来,王检从省、市、县帮村里筹集各项资金1300多万元。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村里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精准帮扶奔小康
“多亏了市检察院派来的退休检察官王晓阳,他采取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的方法,让我们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好方法。”彭泽县太平关乡康庄村村民王水应高兴地说。
彭泽县康庄村是市检察院“十三五”定点扶贫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王晓阳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分析贫困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因户施策、精准扶贫,在此基础上,市院扶贫工作队制定出投入少、风险小、收益可观的扶贫举措,有16户利用荒山荒坡种植油茶、银杏、牛蒡、百合特种经济作物约200亩。同时采取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的脱贫模式:养牛大户陈德意带领精准贫困户4户发展肉牛养殖,预计每户年增收6000元左右;养鸡大户陈和平带领精准贫困户22户发展蛋鸡养殖,预计每户年增收约5000元。王晓阳还积极向彭泽县扶贫和移民办争取光伏扶贫政策,为26户精准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预计平均每户年增收3820元。
肩头有了重量,脚印才能踩得深。15年春华秋实,王晓阳拖着糖尿病的身子,千里走单骑,15年来,先后帮助6个贫困村和村建点筹集各项资金近3000万元,老百姓称赞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现如今,72岁高龄的王晓阳,仍奋战在扶贫一线,以执着的坚守诠释扶贫工作的意义、以无私的奉献书写共产党人的忠诚。
记者手记:15年来,王晓阳视群众为亲人,以扶贫为己任,在九江扶贫开发事业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留下一串串生动感人的真情故事。我们相信,在省扶贫和移民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九江当前的脱贫攻坚热潮中,像王晓阳这样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驻村帮扶干部,一定会越来越多,成为带领贫困村发展的开路人、帮助贫困群众解难事的贴心人、带领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路人,为九江全面崛起,百姓更加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已有 人赞过